配电自动化试点一般都选择在重点城市,配电网规模很大,配电线路(以变电站1〇kV出线为计算单位)通常都在500?1000条次,其中有些大型或特大型供电企业配电网规模达1500?2000条次及以上。而具体试点区域的配电线路只占配电网总规模的10%?20%,因此,实时信息的覆盖面很有限,在主站系统上也只完成了试点区域的主网和配电网建模工作。再则,不少单位的配电GIS应用还不成熟,配电自动化系统尚未实现全部配电线路图形的自动导入和闭环维护。由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信息和拓扑数据缺口很大,使得配电网分析应用软件功能的运行条件仍不具备。因此,建议在试点工程实用化完成后,要加快扩大配电自动化的覆盖范围,同时完善配电主站与GIS的信息交互,实现基础数据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实现实用化的配电网分析功能,切实为配电网调度和生产指挥提供有力支撑。 4.3配电自动化涉及专业环节多,运维工作难度大 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涉及配电一次设备的改造和配电主站、配电终端以及配电通信系统的建设,相关工作涵盖供电企业的多个部门和专业。由于供电企业先前对配电自动化的管理未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运维职责也不明确,因此,在当前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不少单位在人员技术素质和整体协调机制方面还不能满足要求,有的单位依然存在人员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的现象,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实用化考核及投运后的运维管理等工作还不能形成有效机制,亟待加强和完善。 4.4信息交互规范性不够,多系统集成应用较困难 试点单位认识到配电自动化工作中信息交互和多系统应用集成的重要性,因此多数试点工程都将其作为必需的建设内容。但是大多数试点单位在前期信息化建设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建模和信息格式标准,造成试点工程实施时信息交互还存在一些障碍。因此,要强调同一设备在不同应用系统中的命名和编码的统一,尤其是PMS与CIS中的公用变压器设备编码的_致性,为信息交互的数据对应创造必备的基础;再则,GIS提供的图形尚不能完全满足配电网调度要求,致使环网图、联络图还需手工绘制,这些都妨碍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因此,建议深入研究和实践IEC61968标准,积极开展配电自动化系统与GIS等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应用集成,争取实质性的突破。 5结语 本文总结了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的成功经验,与以往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实践相比,在技术路线、项目管理、工程实施、装备水平、运维管理等方面均有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技术架构先进、建设管理规范、系统功能实用、信息交互标准、通信方式可靠、运维管理精益。这些经验,将有效指导下一步全面和深入地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按期实现安全可靠、优质高效和灵活互动的智能配电网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工作总结报告[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1. [2]配电自动化现状分析及技术发展研究[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9. [3]刘东.智能配电网的特征及实施基础分析[].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26(1):82-85. [4]李建芳,盛万兴,孟晓丽,等.智能配电网技术框架研究[].能源技术经济,2011,23(3)31-34. [5]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38-41 [6]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 [7]Q/GQW382-2009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9 [8]国家电网公司第二批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工作总结报告[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2. [9]广州、深圳配网自动化试点建设阶段性总结报告[R].广州:南方电网公司,2012. [10]沈兵兵.配电自动化标准制定和试点工程建设[C]//第二届配电自动化新技术及其应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年10月19一21日,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