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勘探开发和强注强采,油田已近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开发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同油田、不同区块分布模式不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储层因素是内在的,开发因素是外在的。通过研究分析油藏开发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定性及定量分类评价,从改善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角度和调整注采状况的开发角度入手,用动态、静态结合和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挖潜剩余油。
关键词: 高含水;剩余油分布;采收率;井网完善;周期注水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和强注强采,油田已近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核心期刊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动用状况差异较大,主力小层厚度大,物性好,渗透率相对较高,是主要的吸水层和产出层,而物性较差的层启动压力高,吸水量少甚至不吸水,导致Ⅰ类主力油层已严重水淹,而Ⅱ、Ⅲ类差油层又驱动不充分。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综合含水高、剩余油分布零散、层内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油藏的整体完善和措施挖潜。对潜力油层的重新认识与利用,不仅能有效提高油藏开发水平,同时也为高含水油藏寻找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1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1 事故井多,局部井网不完善
油藏经过长期高压注水,频繁的井下作业,使油水井套管严重损坏。尤其是对开采时间长的油田,油水井套管寿命逐渐接近报废期。油田开发向高含水后期发展,套管损坏更为加剧。由于大量的事故井损坏后未及时修复,造成水井无法正常注水,局部井网不完善,二三类储层失去控制,而无法水驱动用,油井高含水低能。
1.2 层间矛盾突出,二三类层驱动用不充分油藏高含水开发过程中,由于主力小层厚度大,物性好,渗透率相对较高,表现为单层突进,对应油井表现为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加剧了层间矛盾,其它小层吸水少或不吸水。由于层间吸水差异大,导致对应油井含水高,二三类油层动用相对较差。
2 剩余油分布规律
2.1 小层精细化分。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储层内流体分布更加复杂、零散。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某些砂层划分不尽合理的现象。本次研究在充分尊重原有小层对比、划分意见的基础上对某些划分对比不合理的砂组、小层和砂体界线做了一定的调整。其划分结果如下:在30%一40%之间。
2.2剩余油平面和纵向分布状况。充分应用油藏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成果,根据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剩余油平而和纵向分布状况,提出挖潜方向。根据油藏数值模拟关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总结认为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油气过渡带、气顶附近,为防比气窜避射的井层剩余油饱和度较大。S1.2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平而图反映了构造高部位靠近气顶
的井区射孔井段少,对比其它井区或其它层位,这些井区的剩余油饱和度要大。(2)油藏平而水淹严重,但局部地区仍有剩余油富集区。对于沙二上2+3油藏开采程度高、储量动用程度高的主力油层,虽然油层平而上水淹严重,但受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岩性物性变化、井网控制程度及注采状况的影响,局部地区仍有剩余油富集区。5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基本反映剩余油富集特点,根据油藏水井吸水剖而统计资料及油井单采统计资料分析,沙二上2+3油藏砂坝主体井层的每米相对吸水量和单井产液量、产油量、综合含水率比侧缘相井位的普遍高,说明砂坝侧缘相井层水淹程度明显低于砂坝主体井层。(3)局部微构造高点的剩余油饱和度仍然相对较高。尽管s34小层大范围水淹,剩余油饱和度一般低于30%,但这些小层局部高点剩余油饱和度仍然比其它井区高出近10%。(4)受油层边界控制,在断层附近剩余油相对较富集。一方而由于受断层限制,注入水难以完全波及到断层附近,断层附近生产井一般为单方向受效,靠近断层区域效果相对较差,形成较为有利的剩余油富集区;另一方而在断层形成过程中,断层附近油层形成次生裂缝,单位体积孔隙空间大,储量丰度高;另外受断层的牵引作用,往往形成局部构造高点,为剩余油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5)剩余油潜力主要存在于注水效果差和注采井网控制差的地区。由于受储层分布和连通性的影响以及事故油水井所占比例不断加大,油层局部地区注采井网完善性差,水驱油效率低,从而形成相对富集的剩余油潜力区,并主要以平而零星分布为主。s4等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平而分布图说明,尽管这些油层的油水井较多,但仍存在注采井网控制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正是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较高的区域。(6)剩余油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剩余油定性及定量研究成果,对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由于受储层分布和连通性的影响以及事故油水井所占比例不断加大,油层局部地区注采井网完善性差,水驱油效率低,从而形成相对富集的剩余油潜力区,并主要以平而零星分布为主。s34等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平而分布图说明,尽管这些油层的油水井较多,但仍存在注采井网控制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正是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较高的区域。
3 治理思路
在油田开发高含水后期,由于在注水开发中、高渗透砂岩油田为主体,主力油层已大面积遭水淹,而二、三类油层动用相对较差。针对目前高含水开发后期,二三类层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分布连片性差的状况,通过事故井大修恢复,水井降低无效注水,建立高效注水开发方式,应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等,充分启动差层,强化分类储层动用,从而达到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