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屑灰岩中常见此类方解石胶结物,表现为棘皮碎屑的边缘被共轴生长的方解石加大,形成干净明亮的共轴生长边,加大部分与棘皮碎屑主体同时消光,颗粒和胶结物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色差(图版I-7、图版I-8)。
2.3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指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的晶体形态和大小发生变化而其主要矿物成分不变的作用,矿物一般由微晶变为粉细晶,甚至更大的中-粗晶。文章研究剖面的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生屑灰岩以及部分微晶灰岩中,其中以亮生屑灰岩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泥、微晶方解石或向粉-细晶结构转变而使晶体增大的现象(图版I-1)。
2.4 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是指原来的矿物和组分被新矿物矿物取代的作用,即矿物的一种同质多像变体被另一种矿物取代。在文章研究剖面的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和去石膏化。
白云石化主要发育在粒屑灰岩中,见粒屑灰岩中砂屑、鲕粒、生物碎屑部分或全部发生白云石化,白云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粉晶大小,保留了原鲕粒或砂屑的外形结构(图版II-2)。去石膏化作用的实质是碳酸盐中的硬石膏或石膏被方解石交代,研究区内的去石膏化作用要分布在嘉四段的微晶白云岩中,镜下典型特征是,粒状方解石或舌状、束状或放射状方解石具有石膏晶体的假象,部分方解石呈斑块状石膏假象出现(图版II-3)。
2.5 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是指碳酸盐岩沉积物中孔隙水的性质发生变化,引起碳酸盐岩矿物和其他成分溶解。溶解作用具有增加碳酸盐岩孔隙的作用,常常形成溶孔、溶缝等,能够显著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通过薄片鉴定,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微晶灰岩及盐溶角砾岩中,它们可能与早期大气淡水淋滤有关,溶蚀现象为方解石、石膏等颗粒发生溶蚀,形成粒内溶孔、粒间溶孔、膏模孔等次生孔隙(图版II-4、图版II-5、图版II-6)。
2.6 破裂作用
破裂作用主要是指岩层在外部应力作用下形成裂缝的作用,按成因可分为成岩收缩缝和构造裂缝两种类型,二者常叠加形成不规则网格状。研究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中裂缝主要为构造缝,受构造作用控制,裂缝呈多期次发生,发育平行、斜交或垂直层理的裂缝,裂缝几乎全被方解石充填(图版II-7、图版II-8)。
3 结束语
(1)研究区嘉陵江组岩石类型以灰岩、白云岩和盐溶角砾岩为主,其中嘉三段以灰岩为主,嘉四段以白云岩和盐溶角砾岩为主。
(2)嘉陵江组地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过程,成岩作用类型多样,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成岩作用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版I 成岩作用类型
图版I-1压实作用。含泥灰岩,泥晶围绕方解石颗粒收敛弯曲,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4.16mm。
图版I-2压实作用。砂屑白云岩,砂屑具定向排列,部分砂屑受挤压变形,甚至发生破裂,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4.16mm。
图版I-3压实作用。生物砾屑灰岩,生屑受挤压发生断裂,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4.16mm。
图版I-4压溶作用。灰质白云岩,缝合线构造,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8.13mm。
图版I-5胶结作用。砾屑灰岩,第一世代方解石胶结物呈马牙状,围绕砾屑生长,第二世代方解石胶结物呈晶粒状,围绕第一期胶结物生长,粒间孔隙可见,T1J4。
图版I-6图版I-5的阴极发光照片,测试条件:11.2kV,360μA,曝光时间7s。
图版I-7胶结作用。生屑灰岩,棘皮具有干净明亮的共轴生长边,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1.66mm。
图版I-8图版I-7的正交偏光照片,方解石组成的加大部分与棘皮主体具有同时消光的特点。
图版II-1 重结晶作用。含生屑球粒灰岩,微晶方解石(蓝色箭头所指)均匀重结晶成粉晶、细晶方解石,T1J3,单偏光,对角线4.16mm。
图版II-2 交代作用。亮晶砂屑灰岩,组构选择性白云石化,白云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粒状,T1J4,单偏光,对角线4.16mm。
图版II-3 交代作用。微晶白云岩,方解石以石膏假晶形式出现,充填石膏的溶模,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4.16mm。
图版II-4溶解作用。含有孔虫微晶灰岩,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被溶蚀,产生次生孔隙,T1J3,单偏光,对角线长8.13mm。
图版II-5溶解作用。盐溶角砾岩,角砾之间充填的方解石被溶解形成粒间溶孔,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8.13mm。
图版II-6 溶解作用。微晶灰岩,结晶灰岩中方解石的晶间孔,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4.16mm。
图版II-7 破裂作用。微晶灰岩,早期裂缝被方解石全部充填,后期构造裂缝切割早期裂缝,裂缝干净,无充填物,单偏光,对角线长4.16mm。
图版II-8 破裂作用。含屑微晶灰岩,裂缝受构造作用控制,成组出现,全部被方解石充填,T1J4,单偏光,对角线长4.16mm。
参考文献
[1]Longman M W. Carbonate diagenetic textures from nearsurface diagenetic environments[J].AAPG Bulletin,1980,64(4):461-487.
[2]Pierson B J. The control of cathodoluminescence in dolomite by iron and manganese[J].Sedimentology,1981,28(5):601-610.
[3]黄思静. 碳酸盐矿物的阴极发光性与其 Fe,Mn含量的关系[J].矿物岩石,1992,12(4):74-79.
[4]黄思静,王春梅,黄培培,等.碳酸盐成岩作用的研究前沿和值得思考的问题[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1):1-10.
[5]黄思静.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M].地质出版社,2010.
[6]刘毅,黄华.重庆北碚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3,9(12):34-36.
[7]林雄,侯中健,田景春.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9,31(2):8-12.
[8]姜在兴.沉积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9]杨运海,胡明毅,钱勇,等.重庆马良剖面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2):206-209.
[10]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四川省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1]曾允孚.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及孔隙演化[J].1981.
[12]钟怡江,陈洪德,朱利东,等.重庆石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微相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55-662.
[13]朱井泉.华蓥山三叠纪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岩相及沉积环境[A].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6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8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