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儿童生存现状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茁壮成长能为祖国带来美好与希望。但是,目前我国这一特殊群体面临十分严峻的窘境。虐待、遗弃、家暴、流浪、性侵等事件频频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就在前几天海南小学校长带六名女学生开房被判处十三年半有期徒刑有了结果,不禁让我们感概儿童的生存状况是不是到了濒临危险的地步。类似的案例还有东莞的一位母亲,两个孩子都有脑瘫,母亲在照顾两个孩子很多年以后,心力交瘁,最后把两个孩子溺死。年仅10岁的鹏鹏被亲生父亲用橡胶管、皮带等工具“严厉教育”3小时,导致鹏鹏背部、胸部及腿部皮下大面积淤血,最终失血性休克死亡。一个15岁的孩子不堪父亲常年施暴,将睡梦中的父亲打死了。两岁留守女童守奶奶尸体7天染败血症而死亡。2011年7月7日深夜,长期被继母关在家里二楼阳台上的7岁女孩童童饥饿难耐,从二楼阳台翻墙逃走,跑至小区便利店偷饼干吃。被当地小区居委会找到时,童童头发蓬松、衣衫褴褛,长期被继母关在阳台过着动物般的生活,已经被饿的皮包骨头。 二、我国儿童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常常因为小事而体罚孩子,甚至出现了很多虐待孩子的现象。出现了家庭虐待之后,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机制。另外,农村地区父母因为常年外出打工无法照料孩子,造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养育两三岁留守儿童的状况。这就会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一种摧残,无法享受到完整的父母关爱。第三,重男轻女思想在某些家庭特别严重,因此造成了遗弃女婴的现象。还有一些婴儿一出生就是残疾,父母直接把刚出生的婴儿抛弃甚至是直接掐死。 (二)教育原因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是体制教育,它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地方学校把学校的升学率当成重或单亲孩子或残疾孩子在学校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歧视。我们中之重,过分讲究学习成绩。另外,有些老师的素质不高,对待孩子是采用区别对待原则,把孩子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学校对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孩子没有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些父母双亡的孩子或单亲家庭孩子或残疾孩子在学校受到其他同学歧视。还有一些学校在不断实施着害孩子的示范。我们有很多领导干部到学校讲课,让小孩儿站着听。学校还让许多小学生讲冠冕堂皇的空话,这样的公共教育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恶的示范。 (三)社会原因 我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没有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这使得农村的孩子在城市不能正常上学,医疗没有保险。此外,我们还在用一种非常古老的理念来管理现代社会。社会管理不是一般的机关管理,这个观念转变不了,导致现在出现了许多不满的社会情绪。第三,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差,流浪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这些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严重歧视,使得他们得不到社会的关怀,心理产生扭曲。 三、探索我国儿童福利的发展模式 (一)家庭寄养模式 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我国传统的儿童寄养方式主要集中在福利院等专门的机构,弊端就是使孩子的身心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儿童养育方式的研究探索中发现,家庭是最适合于儿童成长的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因为儿童尚处于智力、心里未成熟的状态,由于儿童的这种特殊性所以需要特殊的照顾。家庭寄养模式是由一个家庭照顾几个儿童,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非血缘关系的亲情纽带。将部分孩子寄养到社区的家庭中,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能使儿童在生理、心理、情感、教育等方面得到全新的抚育,是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 (二)发展社区儿童救助中心模式 有一个特殊群体叫流浪儿童,这些儿童有些因为家庭贫困失学,有些因为父母双亡后独自流浪,他们在流浪中生活非常艰难,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建立社区儿童救助中心,给流浪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居住场所,使得他们有“家”的温馨,它是家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救助中心可以聘请老师给他们讲授知识,培训技能另外,还可以在孩子生日的时候为孩子办个生日聚会,一些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每月去社区儿童救助中心看望孩子等,使他们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三)民间救助机构介入模式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工作主要还是依托政府的儿童福利院,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由于目前公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无法满足需要,建立民间救助保障机构成为全新的抚育模式,它是一种集中看护、疏导、教育于一体的亲情化的救助方式。政府应当鼓励创建民间救助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此外,应当不断完善儿童救助政策,关注留守儿童、关注边缘群体,加大对儿童的救助。 参考文献: [1]关颖.城市流浪儿童的家庭问题和社会干预[J].青年研究,2008(2):17-22. [2]鞠青,张小亮,陈晨等.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23. [3]罗柳妮.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一一以湖南省某县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王孟楠.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8. [5]官群.关注中国农村特殊教育:重点、热点、难点、盲点[J].中国特殊教育,2009(2). [6]范喆.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