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知识产权,尤其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产权的发展,知识产权的行使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我国现阶段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知识产权战略已开始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与动力。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重视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与保护,才能引领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且具有特色,它不仅优化了该区域的经济结构,而且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西部少数名族地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赖以实践的经济文化基础的相对薄弱,使得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成为一项较其它地区更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所取得的绩效也需要对照比较给以客观评价,最终以求在战略实施中不断探索并完善具体措施。一、西北民族地区战略实施的现状分析 在国家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后,西北民族地区(宁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也相继颁布实施了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后都为实施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因这些区域有着某些共同的经济文化特点,因此反映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亦有很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和特点 各区域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都从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以突出地方特色、提升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区和示范区为战略重点,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从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具体战略措施。(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路径 各区域地方政府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所采取的具体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1.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创新平台申请国内外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申请专利的给与不同额度的资助;2.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有效转移,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申请专利的科研技术人员予以补助;3.强化创新平台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激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试点企业给与不同额度的资助;4.积极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培训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进行专利申请的指导;5.尝试建立考核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二、对西北民族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初步绩效的考察 知识产权战略绩效是指知识产权实施成效,对实施成效的客观评估可以适时地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战略实施措施。战略实施成效包括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四项绩效组合。①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因素的测定及综合效果具有复杂性,因此需要在一定的原则下构建细化的测评指标体系。已有很多学者对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原则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原则的构建上,基本认为应考虑指标体系建立的可操作性、体系的可对比性、前瞻性、指标的关联系统性、量率指标的结合;在内容方面,应包括知识产权创造绩效、保护绩效、管理绩效和运用绩效四方面。本文即从这四方面对西北各民族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初步绩效予以对比考察。(一)知识产权创造绩效 知识产权创造是指通过发明创造活动所取得的知识产权及相关因素,如人员、经费、知识产权取得数量等。 1.R&D(研究与实验发展)情况(2011年)② 2.专利申请与授予情况③ 3.商标申请与注册情况④ (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绩效 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各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活动,包括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具体考虑维权状况、执法状况、保护效果等因素。尽管各地区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但仍有许多共同点,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这里总结性地对各地知识产权保护绩效予以说明。 1.各部门联合专利执法。如宁夏、新疆、青海知识产权局在2011-2012年都采取会同省内知识产权局及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措施,检查商业场所,检查商品,登记专利商品,受理专利侵权纠纷。青海还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行政与司法联动机制。区域内的不同部门协作执法对于保护专利权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2.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如宁夏各地工商部门集中执法力量,重拳打假治劣,捣毁了一批制假售假窝点,处罚违法违规企业,曝光典型案例。(三)区域知识产权管理绩效 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所为的各种管理活动,包含管理人员、机构、管理形式等。本文主要介绍各区域所采取的重点措施。 1.各区域都先后大力开展专利试点活动 如宁夏10家国家级试点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小企业。甘肃也在全省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县区、试点园区及试点示范企事业单位的建立。由于专利文献信息分析和专利战略研究能力的提高,作用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也有明显进步。 2.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培训 组织知识产权试点企业、专利战略试点企业参加知识产权实务、专利信息利用、专利文献信息分析等培训班;组织领导干部学习知识产权知识、增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干部培训班等。加大以专利实务为重点的、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训工作力度,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效果明显,人才极度缺乏状况有所缓解。(四)区域知识产权运用绩效 知识产权运用是指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知识产权利用和创新活动,运用绩效主要从知识产品创造的价值来考察。 1.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及生产情况(2011)⑤ 2.驰名商标产品创造的价值情况 以商标促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各地以商标战略发展特色农产品经济,有利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宁夏“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西吉马铃薯”3个“中国驰名商标”为例,中宁枸杞2006至2008年平均年产值6亿元,2009至2011年平均达14.5亿元,增长164%;盐池滩羊2007至2009年平均年产值2.7亿元,2010至2011年达3.65亿元,增长26%;西吉马铃薯2006至2008年年产值6亿元,2009至2011年达9.1亿元,增长51.6%。三、对西北少数名族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评价与思考 从以上介绍的西北民族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看,各地区都从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为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都充分发挥各个层面试点示范效应,加大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力度,努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纵向比较,对比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前后的成绩,无论从专利申请量、授予量,还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来看,各地区都是取得了较大进步的。然而横向地和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就明显了。2012年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平均3.23件/万人,西北民族地区远远不及。从全国统计数据来看,这五个省区无论是在知识产权创造绩效上,还是运用绩效上都是排名垫底,且和发达地区相差10多倍。西北民族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任务仍很艰巨。从各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践出发,同时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本文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首先,应加强区域间外部合作交流。西北这五省区之间在资源和产业优势方面有许多共同点,政府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动,实现信息交流及时对称,在相同领域实现法制协同。可以积极寻求合作点,订立项目协议,以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互助、互利。其次,内部要努力形成合力。政府与企业间形成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应用水平,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丰富商标内涵,增加商标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中司法与行政的协同。(二)大力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和推广运用,着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尽快形成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使同行业的企业间能够共享知识产权资源,共同应对行业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的挑战,制定共同战略,发挥整体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健全专利技术实施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实现专利技术在企业、高校、个人之间的合理流通。(三)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建设 切实加强对专利侵权案件的督查督办,进一步建立专利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提高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四)实施“战略性特色产业知识产权战略” 围绕战略性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委托研发、购买等方式增加知识产权积累,力争在产业链上游获得核心专利,并发挥产业链下游专利技术研发优势,构建政、产、学、研、企知识产权联盟。政府应支持相应的行业协会或企业建立运营“专利池”,构筑专利联盟。 (五)开展专利、商标数据库建设和专利、商标预警分析,探索建立省级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 根据各省(区)的战略推进重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积极围绕省(区)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建立专题专利、商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和预警,探索建立全省(区)范围内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体系和预警机制,做好产业的技术水平、市场分布、知识产权法律状态分析与评估,为全省(区)重大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提供咨询与服务。 注释: ①杨晨,杜婉燕,陈永平.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②中国统计年鉴(2011). ③中国专利年鉴(2011,2012). ④2010、2011、2012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商标申请与注册统计表.中华商标,2011.5;2012.3;2013.4. ⑤中国统计年鉴(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