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生态环境 >

推进绿色发展的着力点(2)

时间:2016-03-16 11:24 点击:
三、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为特征,同时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原则,大力发展绿

  三、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为特征,同时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整个经济结构要在整体上"变绿",且效率更高。⑴普遍的规律是第一产业比例越低越好,第三产业比例越高越好--做稳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却始终没有突破50%,另外,一些地方和行业粗放的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机。
  (二)变革传统经济模式
  1."绿化"制造业,实现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和循环经济,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同时让制造业变得更为清洁,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2.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再生。世界200年的工业革命几乎耗尽了地球几十亿年形成的各种资源。那些用过的"废弃物"成为地球上唯一在增长的资源。据有关专家估计,大约30年后,资源再生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增加就业3亿人。并且资源再生产业会取代采矿业,最终成为与制造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所以说,资源再生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希望工程和朝阳产业。
  (三)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1.传统能源的清洁化。煤现在是、将来仍是我国能源的主力,短期内难以替代。现阶段发展重点应放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2.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由辅助走向主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整个能源供应体系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终极能源选择。
  目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战略。我国未来对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2020年前后,再生能源争取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战略定位是替代能源;2030年前后,25%左右,战略定位是主流能源;
  3.提高能源系统总效率(含采集、转化、终端利用效率)。
  (四)加速科技创新
  1.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清醒地任仕达科学和技术对人力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其他负面影响。
  2.努力克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随机性,正确把握科技发展和应用的目标方向,使它更好地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服务。
  3.大力发展绿色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污染物去除和非生产污染物,和废物回收技术和非废物生产技术,实现生物种类,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危险和有毒物质净化处理,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和回收的物质回收,创造一个新的技术形式的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有效保护。
  四、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一)转变生活态度
  树立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消费是为了生存,但生存并不是为了消费。人类应改变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形成节制、有度、从容的生活态度,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践行绿色行为
  应将生态生活方式向人们普遍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首先,消费的材料,我们应该遵循减少,回收,然后使用的原则过一种俭朴的生活。其次,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通过消费者发挥"选择商品的力量和不购买的力量"来对企业施加影响,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第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三)建立制度性集体约束
  现在的所谓生态生活基本上还是少数人的一种选择,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制度约束,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约束老百姓的行为,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如果在曰常生活领域相关的制度安排更为合理、更具体、更完善,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受欢迎的,而不是少数人的基础上出现了有意识的绿色生活方式。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建立源头预防的制度
  1.完善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是不兼容的内容,加强法律和法规之间的联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立法。
  2.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项目相关的环境影响,从决策的开始必须公开,并积极要求社会监督,以确保预防机制发挥作用
  3.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项目规划的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评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确保环境保护和经济和社会发展健康发展。
  4.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要增强公众参与程度;环评报告完全公开,对于重大项目应举行听证会,环评信息应公开和充分,环评过程中应有充分参与,为不充分履行公众参与要求,公众有权寻求司法救济。
  5.落实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同时,要完善监管模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可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监督,进行专项调查,并进行专项调查。其中,专项调查和专题调查是一个常规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监督,启动时间是灵活的,不限于由人民代表大会的固定会议计划和执法检查计划。
  (二)建立事中监管的制度
  1.完善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先进的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改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做到"心中有数",对污染防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健全污染物排放制度。必须健全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始终控制在环境可
  承载范围内;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
  3.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实质就是通过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使环境保护主义者愿意为守住"绿水青山"贡献。
  4.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要打破"1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行动,建立协调的土地和海洋污染预防和控制区域联动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防治措施。
  (三)建立后果严惩的制度
  1.建立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做到处罚有据。评价是环境损害赔偿的前提,惩罚。只有科学的污染损害评估,并作出定量评估,可以使污染者付出代价,受害人得到适当的赔偿。
  2.建立损害赔偿制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对于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行为实行"零容忍",要严惩重罚,让违法者掏出足额的真金白银,加大违法违规成本,使之不敢违法违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一是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将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保护相关指标如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二是实现引咎辞职制度化,坚决杜绝责任追究领导和责任人"金蝉脱壳"找"替罪羊"的现象,该负责人无论推广的责任,是否在位,赶在年底。三是要建立终身责任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责任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的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是否促进、终止或退休必须进行检查。
  (四)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建设,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制度不完善,制度的缺失得找"人",工作的不力更得找"人"。我们搞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还是人,人的素质不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制约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所以必须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3〕生态文明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渗透于国民教育系统之中,逐步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带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覆盖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提升全体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理念。
  【参考文献】
  〔1〕周生贤.探索环保新道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2010,(11).
  〔2〕朱留财,等.全球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2011,(19).
  〔3〕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