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业集中的重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工业门类中,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例如,京津冀周边地区每年供给建筑用石灰岩质砂石料大约需要6亿吨,基本通过开山炸石取得,仅因这些炸石用的炸药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就相当于746万辆小汽车的年排污量,远远超过北京市全部机动车的排放量。再如,河北作为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大省,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气环境面临着环境容量小、污染排放量大的巨大压力。 京津翼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创新策略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人工环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等6地在综合开发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方面既有相对优势,也有各自责任,联手开发即是让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有机产业链,减缓生态压力。 (一)建立产业统一布局协调机制 从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的提出,就意味着单纯的各自产能转移已不能满足整体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升级及产能过剩调整,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实现一体化区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的整体目标。因此,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应打破“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协调机制。应以国家对京津两地的功能定位为依据,北京要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要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河北要做好与北京和天津产业转移的承接任务,发展与天津和北京相配套的各项产业,成为京津两地的资源提供者和产品制造者。 (二)建立统一检测机制 要建立与完善覆盖京津冀都市圈的统一环境检测机制,实现京津冀都市圈环境检测信息化,在环境检测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检测系统,对各种生态类型典型区,进行定点连续监测;并根据结果建立各类检测数据、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数据库,掌握生态环境保护趋势,为发展决策和确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三)建立统一监管机制 建立京津冀都市圈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由二市一省环保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监管队,按照国家统一的执法标准,对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适时监督检查,促使排污企业达标排放,促进环保部门相互合作,时刻加强对环境的监管。 京津冀都市圈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监管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流域污染和大气污染,要定期联合组织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执法检查。河北省的检查应邀请京津两市的环保部门参加,真正起到相互监督检查的目的。在监督检查的同时,还应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以及跨行政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两市一省联合调查处理。 (四)建立污染防治一体化协作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之一是破解京津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局部,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而要通过外病内治,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京津冀污染防治应以区域环境容量为依据,以消弱污染排放总量为主线,严格按照重点控制区、重点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实施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建立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结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战略,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具体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极为突出,而且到了难以承受和不可持续的程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京津冀三省市同处一个生态单元,地理相连,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三省市任何一方都不可独善其身,而必须是“同呼吸、共命运”,采取统一行动,实行联防联治。可以说近年加剧的“污染一体化”在倒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真正实行政治、经济、环境全方位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嗣明,刘希,李志扬,罗金阁等.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王跃思,张军科等.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14,29(3) 3.王京丽,谢庄等.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气象学报,2004,62(1) 4.赵记伟.京津冀何以成雾霾重灾区.法人,2014(4) 5.刘登伟.京津冀大都市圈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水利发展研究,2010,1(1) 6.贾云.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 7.李国平,陈红霞.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京津冀巨量工业固体废物如何利用?工人日报,201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