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积累在不同器官组织中存在差异。水稻籽粒中重金属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器官(根、茎、叶),对小麦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分析显示,Cd、Cu、Pb、Zn、Cr、Ni6种重金属在根部的含量最高,根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最强。 说明植物种类、植株部位的不同会导致重金属污染的差异性。 3、研究展望 对于农药和重金属这两种重要环境污染物的研究,不少研究者已有较全面、系统的探讨与研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1)加强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害机理的研究。对于农药的环境研究较多的问题之一是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农药利用率低,作用于靶标生物的比重少,且农药易在土壤-植物-水各界面中迁移转化,影响范围广,危害大。鉴于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农药对环境因子的毒害效应研究上,在对非靶标生物毒害机理方面研究较少。若能结合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害机理,在农药施用、管理以及研发,包括分子结构方面做相应调整,可为科学管理与施用及减少环境污染提供重要基础。 (2)农药降解中间产物的环境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农药的降解规律、影响其降解的因素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通常,农药降解过程复杂,时间较长,在降解过程中农药结构发生改变,与原化学物质相比,降解的中间产物的毒性可能降低,可能相当或者会更高,但无论如何,都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今后,对农药降解中间产物的环境风险应予更多的关注。 (3)农药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尚需深入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分子遗传方面探讨机理也有很多研究报道,但仍存在一些机理尚未探明,如污染物质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探明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有助于对污染物毒害机理的深入理解以及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依据,因此,农药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有其现实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陈丽莉,俄胜哲.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 [2]王焕校.污染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顺鹏,蒋建东.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 [4]张惠文,周启星,张倩茹,等.乙草胺、甲胺磷及组合对农田黑土细菌种群生长及多样性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 [5]罗小勇.农药残留及其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6]王聪颖,和文祥,何敏超,等.酶在土壤农药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8]周世萍,段昌群,韩青辉,等.毒死蜱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 [9]和文祥,闵红,王娟,等.2,4-D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10]杨敏,李岩,王红斌,等.除草剂草甘膦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 [11]郑丽英,张益良,杨仁斌,等.双草醚对土壤呼吸作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12]闫颖,袁星,樊宏娜.五种农药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 [13]张瑞福,崔中利,何健,等.甲基对硫磷长期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J].农村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