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生态环境 >

北京市热环境时空分异与区划(4)

时间:2015-12-31 14:36 点击:
山地耕林草过渡中温区是位于山地森林低温区之间的耕地林草交错区,主要位于怀柔和密云中北部地区,温度较山地森林低温区高。山地耕林草过渡中温区内景观异质性大,耕地、林地和草地交错性强,生态脆弱性较高。开展

  山地耕—林—草过渡中温区是位于山地森林低温区之间的耕地—林草交错区,主要位于怀柔和密云中北部地区,温度较山地森林低温区高。山地耕—林—草过渡中温区内景观异质性大,耕地、林地和草地交错性强,生态脆弱性较高。开展生态脆弱性评价,在林草交错带、水库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从事农耕活动时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6、结论

  通过MODIS遥感数据所提取的地表温度产品,分析了北京地表温度时空格局。北京夜间城市热岛分布层次感明显,白天较为分散;夏季高温区聚集程度高,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表现出较大的城市热岛强度。城市热岛除受到太阳辐射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人为因素的影响。

  本文设计了北京热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影响北京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的因子按照作用度大小,可以概括为植被覆盖、地形地貌、城市下垫面建设规模和人为热排放4个主因子。植被覆盖和地形是地表温度总体分布格局的决定机制,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其实现机制,而城市功能区划和生态规划设计是其阻推机制。

  通过SOM对北京热环境进行区划,分为平原城镇高温区、平原城乡过渡高温区、平原农耕过渡中温区、山地森林中温区、山地森林低温区、山地耕地中温区和山地耕—林—草过渡中温区。针对北京城市热环境成因机制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限制条件,提出改善北京城市热环境的分区域发展策略。

  总之,通过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格局分析,设计热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不同区域热环境成因机制差异,对城市热环境进行了科学地区划。这对城市热环境的规划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爱莲,孙然浩,陈利顶.2012.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生态学报,

  2、郝成元,吴绍洪,李双成.2008.基于SOFM的区域界线划分方法.地理科学进展,

  3、蒋晶,乔治.2012.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分析.遥感信息,

  4、江田汉,束炯,邓莲堂.2004.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特征.热带气象学报,

  5、历华,柳钦火,邹杰.2009.基于MODIS数据的长株潭地区NDBI和NDVI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地理科学,

  6、林学椿,于淑秋,唐国利.2005.北京城市化进程与热岛强度关系的研究.自然科学进展,

  7、凌怡莹,徐建华.2003.基于分形理论和Kohonen网络的城镇体系的非线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地球科学进展,

  8、孟丹,宫辉力,李小娟.2010.京津冀都市圈热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