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经济)对比关系类型来看,有6个地市为环境滞后型,另4个地市为经济滞后型。其中,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及渭南市t环境<t经济,西安、咸阳为环境极度受损型,宝鸡、渭南为环境严重受损型;铜川市t环境>t经济,为经济严重滞后型。陕北两市均为t环境<t经济,延安为环境严重受损性,榆林为经济比较滞后型。陕南3市均为t环境>t经济,其中安康市为经济严重滞后型,汉中市和商洛市为经济极度滞后型。当t环境<t经济时,即环境滞后型,说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在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已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及渭南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作中,以努力使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达到协调发展。当t环境>t经济时,即经济滞后型,说明农业经济系统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承载农业经济的发展。 4、耦合协调提升与农业可持续战略模式选择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最优关系为"t环境=t经济",即经济环境同步型,而陕西省10市中无1市为"t环境=t经济"型,其目前形势不容乐观。现试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分为4个层次: (1)人口发展战略层面。我国乃人口第一大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而为促进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仍为当前第一要务,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还主要以一家一户式经营为主,应提倡农村的产业化发展,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人口产业化就业才是使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另外,要积极普及农业科普知识,鼓励科普知识下乡活动的开展,提高农业人口教育水平,用科学、用技术推进农业发展进程。 (2)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层面。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也同等重要。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所导致的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需要高效、集约的利用耕地资源。为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在不同地域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第12期任志远等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布局不同的农业类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3)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层面。为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推广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 (4)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层面。要保证粮食安全、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都有其生态服务价值,在经济产值增加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该地区的生态保育功能不受损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论 综上可知,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比较均一,且都较高,陕北为最高;但其协调程度差异较大,全省无高度协调类型,协调度最高的为陕北,最差的为陕南;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无优质、良好及中级协调发展类,耦合协调类型最好的仅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包括关中的宝鸡、咸阳、渭南及陕北的榆林,最差的类型为濒 临协调衰退类,包括铜川和商洛。 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及陕北地区的两市属环境滞后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经济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已刻不容缓;而其他各市均属经济滞后型,说明农业经济系统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目前这些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经济的发展。试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提出人口发展战略、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及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4个层次,归属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4个方面,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基础,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的增长同步进行,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最终建立成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类型,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军,姜志德,等.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生态学报, [2]任继周,葛文华,张自和.草地畜牧业的出路在于建立草业系统[J].草业科学, [3]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J].草业学报, [4]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J].草业学报, [5]任继周,贺汉达,王宁.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J].草业学报, [6]李自珍,何俊红.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决策模型及应用,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开发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贾士靖,刘银仓,邢明军.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8]王润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 [9]张耀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 [10]杨松,孙凡,等.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 [11]晏路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的方法与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 [12]任春燕,王继军.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土保持通报, [13]张丽萍,程积民,王继军.黄土丘陵区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划分及其驱动力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14]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