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世界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探讨如何借助政策 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可以构筑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全 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困境;路径选择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更是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再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对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一、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危机
过渡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已成为 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 而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活 动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远古时代,人类仅仅是为 了生存向自然界索取有限的天然资源,对环境和自身的影 响不大。真正的环境问题出现在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 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和新生产关系建立,扩 大并强化了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而破坏了原有的 生态平衡。目前环境问题已扩展到整个地球环境,事故范 围广、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大,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 预测或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都大大超过以前。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 入中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中国能源 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大能源 消耗大国美国以世界 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 30%的能源。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单位 GDP 能耗是日本的 8 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如果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 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 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短 缺、污染物排放缺乏有效控制,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有 较大距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专家指 出,寻找出一条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环境边界效应的经济 增长方式,探寻新经济理论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发展新主题: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
俞可平教授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一文中指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 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 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 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 构和实际行动。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 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 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 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因此,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 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生态文明的根本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与野蛮开 发相对立,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用更文明 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 系时,不应把人的主体性绝对化,也不能无限夸大人对自然 的超越性,而是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 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 调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已 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新主题。
低碳经济是自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的新名词, 它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以 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 城市等为表征的经济形态。这不仅是一场大规模的环境革 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其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和创建洁净能源结构。2007 年 7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 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 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 2020 年,国内的低碳产 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了到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15%左右。这一 承诺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敲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 势。
谈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保部周部长曾精 辟地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 下的是污染,产出的是 GDP。生态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更是民生问题。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都强调开发利用自 然资源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 性,实现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 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要从解决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 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 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追求。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取向与长效机制
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不健康了,那 将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公民穿着 随意,饮食简单,冷静地追求财富,这一切都出于对自然环 境的保护。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将既是大势所趋,也是 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抉择,必将引领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和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化战略,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行为。
与原生低碳经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经 济关注的不仅是经济和技术领域,更强调的是自然与社会 系统,特别是人的环境意识,追求文明水平提高前提下全 体成员的自觉行动,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地 减少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影响,使经 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 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统一。人们消费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 间的矛盾,必然要求调整人们的消费模式,克服传统的一 次性消费、摆阔式消费和奢侈型消费,发挥政府的引领作 用,加强消费观念的教育,从而使消费者自觉的进行绿色 消费行为,使绿色消费行为成为习惯。
第二、大力推进政绩考核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政绩评 估体系。
生态文明的生态性不仅重视经济、市场、技术的作用, 而且重视行政和法治的机制,特别是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优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应 包括经济生态、环境美好、民生改善、设施适度、消费适度、 文化先进、官员廉洁、政府高效等大类。因此,创新环保责 任考核机制,把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 放强度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内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 入环境保护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内容,将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扭转政府官员唯 GDP 论的政绩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