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典园林是全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由于园林景观解读语言薄弱、园林基础知识普及欠缺、园林文化大众传播滞后等现状,使得游客在游览古典园林的过程中形成了解读误区,削减了园林景观的旅游吸引力、阻碍了园林思想的传播、割断了园林文化脉络的传承。本文具体分析游客对于留园的解读误区和留园现有传播手段的缺陷,并为古典园林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与普及提供实际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古典园林传播 解读误区 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 4)09—0061—03 1 引言 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综合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是全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现代作家曹聚仁先生曾在一篇描绘苏州风光的文章中言道:“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细微之处、点滴之间均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大名园之一苏州留园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历数年的兴废扩建,总体上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和西北山林田园三大景区,在园林空间素材、建筑布局、叠石理水、植物配植等园林构成上的处理都代表了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其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对于游客有着较强的旅游吸引力。下文以苏州留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发现普通游客在游历过程中,往往只能享受到自然美的表层体验,对于晦涩而有意味的艺术美和文化美普遍存在解读误区,难以真正体悟到古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世界观、人生观、文化修养和哲学思维,既降低了旅游收获的愉悦度与知识性,也阻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究其根本,园林的传播短板是主要原因,如何应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留园的解读误区与传播缺陷 2.1 留园的解读误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网络平台和留园实体景区发放《关于留园认知情况的调查》,该问卷的提前是被调查对象至少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留园旅游经历。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调查对象对于留园的认知情况。调查共回收问卷289份,其中有效问卷253份,占87.54%。回收问卷后,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 2.1.1 基本情况分析 在253份问卷中,共得到男性134份,女性119份,男女比例接近持平。在游览园林的受众年龄和教育水平分层方面,调查显示59.3%的35~59岁的中年人选择这类幽静的文化景观,拥有大量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18~34岁的青年人也占比较多,达到29.3%,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较少,分别为4.7%和6.7%。游客的教育水平对于认识和理解园林这类文化景点关联较大,结果显示初高中水平者占比44.3%,本科(包括在读)者占比45.5%,硕士及以上学历为10.2%。 2.1.2 留园的解读误区 本次问卷首先特别设置了文化知识题:关于留园的建造时间正确答案应为明代,44.3%游客回答正确;关于留园内名石冠云峰的类别,正确答案为太湖石,27.7%游客回答正确;关于留园铺地中冰裂纹的含义,正确答案应为体现园主人冰清玉洁的品性,22.1%游客回答正确,而66.1%的游客选择了“源于留园水系众多”这个较为符合表面现象的答案;关于濠濮亭的取名典故,正确答案为《庄子,秋水》,答对者寥寥无几,占比11.2%。以上四道题正确答对人数均未过半,其中不排除碰巧蒙对的情况,由此可以判断普通游客对于留园的解读错误严重,而实际上,留园现有的传播渠道中已经覆盖了相关内容讲解,但有效到达率低下的原因值得探究。 在游览初衷方面,66.4%的游客表示去留园出于观光旅游的目的,18.2%左右的青年学生进行考察与调研,另有15.4%本土的当地百姓则是出于日常休闲、陶冶情怀的需要。通过调查游人对于留园建造背景、历史或相关故事的认知情况,有助于明确他们是否存在掌握园林文化的诉求,仅有2.4%的游客表示无兴趣,64.4%表示现在不知道但愿意了解,23.7%表示听说过但尚未深入了解,9.5%表示了解其建造者及相关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