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保持水土、净化水质功能 保护区湿地因其特殊的植被结构类型和土壤结构,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能力。由基底土壤和上层植被所构成的物理模型可以直接承受含蓄,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和透水性。在雨季可以有效防止雨滴击溅土壤,维持土壤结构性和抗蚀力,拦蓄和渗透降水,分散、滞缓地表径流,过滤地表径流、避免土沙进入河流和水库。区内分布的许多荒漠植被、盐生植被和部分湿生植被可以对盐渍土和荒漠土进行改良,同时可以积累大量的有机质。由于地下水系的连通,湿地还可以为外围荒漠植被补水,有效固沙,减少沙漠侵袭的危害。 湿地的过滤与净化过程是通过减缓水流的速度,增加水在固定载体中的停留时间,使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从而使毒物和杂质得以被吸附、降解、沉淀和排除,使潜在的污染物转化为资源。保护区部分湿地区域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池,以提高水体的质量[3]。 3.4维系生物多样性及候鸟迁徙中转站功能 湿地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可以为多种不同生态位的物种提供多样性的生境[2]。保护区规划范围内草原、荒漠、农田、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完善了动、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的环境基础。保护区所处区域是北方鸟类和全部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偏高值区”,保护区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旱生、超旱生植被类型不仅是西北干旱荒漠区退化生境恢复的珍稀群落结构模型,而且是不断适应严酷环境保留下来的珍稀植物基因资源。 保护区湿地是全球8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印度通道的重要中转站,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约有10~15万只水禽在此集结和停歇。这里是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候鸟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路线的主要停歇地。保护区内黑鹳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在此繁殖、定期栖息数量约占全球的10%以上。 4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黑河流域内人口的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水资源过度利用问题,导致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严重威胁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身的调节及恢复能力较弱;黑河实行分水后地表水灌溉次数大幅减少,导致回归水和侧向渗流补给减少,湿地面积萎缩,部分湿地植被出现由水生向旱生演替的趋势;生活污水向靠近城镇的湿地区域排放,农田耕作过程中超标使用化肥及农药等污染物,对湿地水资源和湿地生物链产生极大的破坏,从而对候鸟栖息、繁殖等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综合来讲,湿地面积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等已成为导致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措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湿地管理要求,为防止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积极开展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势在必行,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区湿地资源管理,才能确保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5保护策略及建议 5.1科学规划、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黑河流域中游是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协调解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是保护区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应科学、全面地规划,以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矿产开发、水利建设、道路施工、工程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关系,并将保护区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1)恢复保护区湿地的生态功能。以保护湿地植被和生物多样为中心,实行退耕还泽及植被封育等人工辅助恢复工程,核心期刊增强生态功能区功能建设;加强城镇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三废”污染;建立相应监测体系,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 (2)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利用方式。充分利用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利条件,在试验区发展特色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有机结合的综合农业,形成多层次的网状型立体生态经济模式。 (3)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通过保护区的建设,把张掖黑河湿地建设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的乐园,尤其要力争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湿地公园,使之成为外界了解张掖的窗口。通过开发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产业转型或替代,更好地解决好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5.2完善湿地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 湿地研究的关键在于定量化获取和分析湿地信息(包括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4]。为掌握保护区内各类湿地的动态变化,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为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必须加强保护区湿地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同时,要对保护区内的各种工程建设、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湿地环境与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监测、分析,为今后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环境评估提供依据。结合保护区实际,影响湿地状态的指标主要包括:周边地区种植业、牧业、旅游业、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非法活动、各类污染物排放、水利工程建设、湿地排水、湿地恢复和管理等。保护区湿地监测应采用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即针对湿地面积、湿地水文系统、退化状况、植被状况等进行的大范围宏观监测和选取一定区域和类型的典型湿地,对湿地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湿地管护情况、周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湿地保护效果等进行的定位连续监测有机结合。 目前,湿地研究无论在基础上还是在应用上,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只有把诸如湿地的分类、功能与价值、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技术、湿地容纳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湿地水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发前后效益的综合评估以及湿地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湿地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问题弄清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保护湿地。因此,要进一步开展湿地环境、候鸟迁徙、水禽资源保护、湿地监测等项目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保护区各项工作的水平。同时,要积极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科技顾问,积极开展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模式、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切实加强保护区湿地科研工作。 5.3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宣传工作,强化湿地保护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