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的社会冲突中,角色的利益诉求得不到相应规则的响应,或响应乏力,是各种社会风险的产生、持续存在和不断放大的主要肇因,因此需要采用“角色利益—场域规则”来对社会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牵涉面广等原因必然会引起部分民众的利益分化、利益冲突和利益重组,这部分民众将可能成为社会风险的首先影响者,也是社会冲突的“原始参与者i(0)”。对于这样一些切实利益相关者,我们需要设计一整套“场域规则”来解决社会风险,即设计良好的利益补偿和社会保障机制来化解角色的利益诉求。 设计良好的利益补偿机制,一方面在于确定利益受损方和利益获取方,另一方面在于协商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收益获取方往往很模糊很难界定,这就需要政府在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础上,兼顾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建立产业补偿制度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另外,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多处于偏僻农村,那些农民除了要承担具体的、可衡量的利益受损,如农业收入的急剧减少和生活成本的大幅增加;还需承担许多无形的、难以确定的损失,如地缘、业缘的改变导致原有社会网络瓦解、未来生产经营的不可控性等风险。因此,在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时,必须系统思考,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配套社会政策分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处置。 要有效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的安全网,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被抛出社会结构之外的群体提供有效的生活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在农村,农民移民的土地承担起着相应的社会保障的功能。当农民为了水利工程失去土地,加之补偿不充分、又缺乏社会保障机制的情况下,他们就会义无反顾的加入群体性事件的队伍。因此,必须加快具有补偿性质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与落实,积极创新社保思路,探索适宜的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保体系,加强弱势群体的抗风险能力。 3.1.2建设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 “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从多数群体事件的发生看,社会风险被扩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协商和利益维护机制,社会情绪无法宣泄所致。因此,面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需改变传统的单向度控制模式,在政府与民众间建构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和必要的谈判协商机制,从而建立双向度的控制方式。在信息网络社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传播正确消息,减少信息扭曲;另外一方面也为社会矛盾提供一定的流动与释放机会,减轻政治体系的压力。因此,构架一个基于Internet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社会风险共享系统成为削弱牛鞭效应的有效策略。 社会风险共享系统追求的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在这种分布式计算环境下,能够集成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各种类型和型号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异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模型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成本更加低廉的解决方案,并为风险链成员各自运用不同平台上的、不同厂商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更好的接口。如图3所示,项目建设者主要运用工程建设与运行系统、水利部门运用水文系统、环保部门运用社会环境保护系统、当地政府部门运用社会事务系统来处理各自事务。但正如上述社会风险界定的那样,这些工程风险、环境与生态风险、水文风险、经济风险会传导产生社会风险,这些社会风险信息通过共享系统及时得到传递,而民众和各类关心水利工程的非政府组织也通过Internet了解事实真相,这样就限制了风险信息在传递时遭到扭曲、放大等问题的发生,进而抑制了风险链中的牛鞭效应。 当然,构建基于Internet的信息共享系统时必须要注意网络运行中的安全问题。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一般都是国家重点项目,其必涉及大量经济安全数据,因此系统必须保证只允许适当的人访问适当的信息,成员企业之间应共同遵守保密协议,以减少集团内部的人为泄密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在技术上加强防范,例如:使用防火墙,在企业和外在的Internet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保证只允许合法的用户访问被授权的信息;采用加密技术;验证远程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地获取信息并防止信息被截取。 4、结论与不足 重大水利工程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将基于Internet的社会风险共享系统Fig.3SocialrisksharesystembasedonInternet相应的社会风险,且这种风险具有明显的牛鞭效应。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实质上是为了防止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决策和审批前端环节人为的引发社会矛盾,解决相关决策部门实现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由“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角色进行转变、由“政府治理”向“政府—民众共治”转变。本文在构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链模型基础上,定量刻画了社会风险的牛鞭效应,并通过分析牛鞭效应的削弱机制,指出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风险扭曲放大:一种方法是设计良好的利益补偿和社会保障机制来减少“原始风险人群i(0)”,另一种方法是设计良好的信息共享系统降低“风险传染率与退出率的比值σ”。 影响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社会风险感知的因素包括工程本身特征、事件参与者(或潜在参与者)、社会因素等多方面,且牵涉众多利益主体,如中央和地方政府、项目法人和承包方,以及广大的社会民众和各非政府组织,因此其社会风险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本文为了研究的方便,把风险链简单分为线性主链和非线性的子链。另外,本文只是采用统计分析量化方法分析了牛鞭效应。考虑其他因素影响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社会风险,并如何运用控制工程量化方法来系统研究社会风险,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延东.解读“风险社会”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 [2]陈绍军,于浩淼.非自愿移民社会风险控制中的“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吕周洋,王慧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的社会风险因子识别[J].水利经济, [4]曹顺仙,王国聘.全球化视阈下大坝科技的水伦理审视[J].生态经济, 【5]雷星晖,朱琳婕.缓解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策略及方案[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张华,赵海林.角色利益与场域规则:社会风险的防范与治理研究分析框架的建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