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兼容发展模式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土地成片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规模经营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现在农民承包的土地可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更有利于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因此迅速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还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农业仍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数量有2.3亿户,平均每个农户占用耕地规模仅为0.5公顷,相当于韩国和日本的三分之一,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到2030年我国农村的户均经营土地也只能达到1hm2左右,与美国的户均193hm2相距甚大。尽管近年来,积极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但小农经济仍占很大比例。云南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土地流转总面积不到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这些经营分散的小农户,存在很大土地潜力,仅村宅占地3×106hm2以上,远远超过京、津、西藏、青海耕地面积总和。庭院经济的纯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30%-50%,成为与大田和乡镇企业并列的农村三大经济支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要规模经营与庭院生产两者兼容。在推动规模生态经济模式的同时,兼容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是以生物食物链为平台,构建种、养、加和沼气为链条的庭院空间物质循环模式,这种生态小循环,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种兼容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凸显中国特色。 三、非均衡发展战术是农业生态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许多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进行逐步分析比较,评估2004-2010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态势,解决了大系统中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并建立了以经济子系统7项与生态子系统13项为内容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指标和研究方法已发表于笔者的另一论文。本文提取其中若干数据说明非均衡发展战术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均衡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福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出现经济与生态两个子系统是从非均衡的过程中朝着均衡的状态发展,而且逐级提高。2004-2005年经济发展缓慢,呈现经济滞后型非均衡。及至2006年进入生态、经济均衡区间内的初级水平。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没有相应跟上,2007-2009年都处在生态滞后型非均衡区间内,但年间数值有起落。2010年又进入生态、经济均衡区间内的高水平位置。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非均衡到相对均衡,再由相对均衡达到新的非均衡,随后又出现高一级的相对均衡。可以看出:均衡与非均衡发展贯穿于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全过程,推动农业生态经济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 这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均衡发展需要经过非均衡发展过程,否则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因此可以认为非均衡发展战术是农业生态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术思考 战术上的非均衡发展和战略上的均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非均衡发展只是一种战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体或全局的均衡发展。在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以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分层布设非均衡发展战术 上述几个模式在一个区域中可能同时使用,而且空间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与时间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又可能交叉使用。因此要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发展的差异,统筹制定本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局部非均衡发展要为全局均衡发展服务,时段非均衡发展要为全程均衡发展服务的理念,分层布设非均衡发展战术。一般应有三个层次:在宏观尺度上,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条件的差异,设计非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要求布局合理、比例协调,保证全局均衡发展;在中观尺度上,探究具体模式的空间适应性,做到模式与生态空间相匹配;在微观尺度上,调研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同时段和地区作出资金和措施的适度倾斜,保证非均衡发展措施落实到位。 (二)发挥农业再生性与双功能的特势,运作好关联与控制两个键点 运用非均衡发展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术,目的在于提高生态经济整体发展的水平,也就是要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双增值。农业是唯一具有再生性特势的产业,其残体有机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回归土壤进行再生产,通过良性循环,既消化残体有机物质,又为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做到土地越种越肥。自然植被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就是基于这一道理。农业还有另一特势,不仅生产农产品,同时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地力等,这种双功能的特势也是农业仅有的。因此农业可能做到在提高物质产出的同时,生态环境也相应得到改善。 发挥好这些特势关键在于“关联”键点的运作。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突破传统农业制约,把农林牧关联起来,构成大农业的循环系统,便能提高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以沼气为链条把农、果、牧、沼、菌、肥几节点关联起来,形成循环系统,既增产增值,又净化环境。而关联运作要依靠非均衡发展战术发挥作用。如上所述农业的废弃物有自我消化更新的功能,通过关联运作可以把其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目前导致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致命伤主要是“石油农业”,我国普遍存在化肥、农药和薄膜等农业资源投入过多的现象。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单位面积使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药、农膜也都超量,这些都造成环境污染和地力下降。而农业这种污染却出自外来投入而非内生,通过科学管理和政策投入,控制用量要比治理工业的内生污染来得简单,问题在于要控制得力。据此分析,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认真控制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资源的用量,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完全可以改变的。因此科技和政策要在这键点上重点投入。 (三)科技创新,突破两项技术难题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务求生态与经济两个子系统通过非均衡发展过程达到整体均衡的目的,在操作上涉及两项难题,即如何评估生态效益,怎样才算均衡。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问题都做了大量研究。已有研究通过市场价值法、边际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条件价值法、替代花费法、生产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和保护费用法等多种方法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藉此显示生态效益。 但这些研究都只是集中在评估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忽视多种生态系统的空间组合。 事实上,一个区域决非只存在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在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另一难点是如何评定生态与经济两个子系统的均衡度,研究主要集中两点:设计评定指标体系和建立反映均衡程度的均衡度函数。现在已有很多研究报导,但都处在在探索中,急待科技创新,寻求一个大众公认的、可信的测度方法。破解这两个技术难题,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战术才便于实际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