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决农民购买力问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收入较低、资金积累少,很难购买起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和信贷等扶持力度,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都对购买者实行了补贴和信贷支持。 另外,注意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问题。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和进行劳动替代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获得应用效益和实现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属性。美国人均土地规模大,农机化的发展主要是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一些国家人均土地规模大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农业机械化的路线;日本人均土地规模小,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线。无论是美国、欧洲国家,还是日本,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走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路子,而且购买农机主要是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只能走适度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道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主要目的不单是满足自身农业生产的需要,而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增收致富的手段,在进行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收益,实现它的价值,跨区农机作业就是例证。因此,这一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购机者的效益,而且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机械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实现规范运作;促进农业机械销售、作业和维修等服务市场发展,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以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3因地制宜,注重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复杂,作物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注意非均衡发展问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注重发挥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比较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和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4推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栽培技术 为了确立机械化新的作业体系,实施高度的机械化作业,应积极推进农业作业环境的标准化,比如栽培方式的统一化和生育状态的同样化等。推进农机与农艺一体化,并进行相关方面的技术开发。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既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是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规律。 3.5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机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工厂化育种和无土栽培技术的使用等要求农机科研部门提供能够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环境的工厂化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我国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还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农机科研力量薄弱,经费投入少,新技术和新科技推广应用较差;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装备技术落后,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农机企业开发创新能力弱,工艺装备落后,产业化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限,先进的科学方法无法引进和应用等。因此,应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引导下,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和性能优良的装备体系,建立一个技术比较先进、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的农机工业体系。构建农业机械化自主创新体系平台,加快建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系机构和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农机化技术水平,促进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规范市场,加强联合重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农机产品制造水平。由于农业机械是在一个气候、土质、耕作制度和环境多样化的自然状态下作业,所以农业机械使用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就比其他通用机械设备更为重要。因此,对农机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府部门,要给农机制造企业更大扶持,并积极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研制生产适合当前农民购买力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解决好农业机械使用的先进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三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注重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的导入。在农业机械领域,由于农作物本身的物理特性较为复杂,致使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研究更具复杂性。掌握农业机械作业的物理特性,是机械改良开发的前提,因此为了开发高性能和高技术的农业机械,应加强农作物特性的信息收集技术的研究,将农业机械作业对象的力学、振动、热和光等特性,作为机械改良的信息基础进行开发,并建立有关农作物特性的情报信息库。 3.6积极推进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发展 我国农机、农艺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程度粗放的、不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消耗了大量的非再生资源,给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问题。因此,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应当逐步由解决资源和资本节约向解决资源、资本和劳动节约并重发展。农业机械产品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逐步向高质量、高技术、低能耗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注重节约型和资源充分利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开发,提高农业投入的品质和效率。要构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体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注重环境和生产安全的新型农机化发展道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服务。 构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体系,一是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建设节约型耕作体系,推行保护性耕作,充分发挥土壤自我疏松功能和秸秆腐解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器配备,降低燃油消耗;二是要实施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体系,从减少作物生长带耕作和提高行车带车辆牵引效率两方面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三是优化农业机械结构,发展多用、联合、节能和高效的农业机械,开发和推广车辆智能节能装置,保持发动机在节能工况下工作;四是注重节能技术的综合开发,以节能技术普及为目标,注重整体节能效果提高技术的开发研究。 4、结语 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客观地认识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完善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机械化与农艺的有效结合以及提高农机工业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多做工作,就一定能够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易中懿.曹光乔.张宗毅.我国2006年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研究报告[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3]张天佐.在北方十二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4]蒋亦元.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业相结合问题[C]//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5]易中懿.我国农业机械化应着力研究的几个问题[C]//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6]高焕文.构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体系[C]//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7]冯启高.日本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及技术开发方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