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湘中南区。区域定位:重点打造丘陵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好一批“山顶绿树葱茏,山腰果树环抱,山下四季花香”的生态优良的休闲山庄,满足当地以及省内游客需求的同时,打造“粤港澳”休闲胜地。空间布局:按照“两个心、三大组团”进行布局。其中“两个中心”一是以东江库区为中心的回归自然休闲农业核心区,二是以南岳衡山为中心的休闲度假旅游核心区。“三大组团”:一是湘中休闲旅游度假组团,以娄底、邵阳市郊为重点,围绕区域内紫鹊界梯田、湄江风景区、白水洞等自然景观,发展山水田园休闲旅游和民俗文化休闲旅游;二是湘桂交界休闲度假组团,以湘桂两省交界处的新宁崀山、双牌阳明山、江永女书园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开展休闲度假、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休闲旅游项目。三是武广高铁辐射组团,以武广高铁为轴线向周边辐射,形成“一小时辐射组团”,主要包括双峰县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织女湖山水田园休闲度假区、耒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郴州市郊古村民俗旅游区等,利用区域内的休闲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休闲旅游项目。 3.2.3湘北湖区。区域定位:主要利用得天独厚的洞庭水系资源,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采摘垂钓、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农渔风光、渔事劳作、荷花观光生态园等。空间布局:主要打造“一圈一带三区”。“一圈”指环湖休闲生态旅游圈,结合桃花源、石门壶瓶山、桃江竹海、平江幕阜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自然景观,以其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为主要景观,发展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普和森林氧吧等项目。“一带”指“八百里洞庭湖”水乡风光带,打造最具魅力的文化长廊,最有魅力的水乡田园风光带。“三区”一是指以常德为核心的东洞庭湖区,主要建设桃花源生态旅游区、汉寿特种渔业养殖示范区、石门禅茶休闲旅游区、临澧红色旅游区、澧县田园休闲观光体验区,重点做大桃花源品牌;二是以益阳为核心的南洞庭湖区,着力打造大通湖现代农业示范区、桃江竹海休闲区、山乡巨变第一村民俗风情区、安化茶马古道旅游区等;三是以岳阳为核心的西洞庭湖区,建设西团湖公园生态观光区、君山休闲度假山庄、湘临特色产业园、湘阴青山休闲度假区、龙窖山瑶文化旅游区、屈子端午文化产业园、张谷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 3.2.4湘西山区。区域定位:以山水风光生态旅游为主旋律,以土家文化、苗文化、侗文化和历史文化为基础,开发“大旅游”、构筑“大网络”、建立“大市场”、实现“大发展”。北片以张家界为中心,主要开发山水风光生态旅游产品;南片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主要开发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通过与周边旅游景区联连,形成我国中西部黄金旅游走廊。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四带”。一是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以张家界、崀山二大世界遗产为核心,以未来建成的张崀桂高速为轴线,打造世界自然遗产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有机融合的遗产旅游集聚带。二是民俗景观旅游带:依托沅水,打造以傩文化为代表的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土苗风情和自然山水为特征的山水民俗景观带。三是民俗生态旅游带:以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抗战文化、夜郎文化、稻作文化、生态旅游为鲜明特色的带状区域,打造一条大湘西重要的民俗和生态旅游走廊。四是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从通道龙底,经过绥宁黄桑、城步南山、老山界,到新宁崀山,并经永州延伸至江华、江永两县,是著名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带,打造原汁原味的大湘西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 3.3合理布局湖南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 休闲农业重点园区重点包括农业园区引领型、旅游景区带动型、民族村寨依托型、文化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等模式与类型。重点园区要有前瞻性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稳定的客源市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有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主题文化,通过重点扶持和分类指导,能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推动区域休闲农业朝精品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区域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R].中国乡镇企业, [2]高升,洪艳,詹宁.加快发展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地理, [3]程乾,郭静静.基于类型的古村落旅游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 [4]袁正乔.湖南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思路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 [5]彭文华,朱华武.现代农庄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6]刘新.农业多功能性演化与“三农”问题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7]谢小蓉.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 [8]钱淼,王伟,郑丹.日本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实质作用分析[J].世界农业, [9]胡平波.江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机理[J].经济地理, [10]孟德友,赵文亮.基于时间距离的河南城市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J].城市经济, [11]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 [12]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 [13]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等.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 [14]李俊峰,焦华富.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 [15]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