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新形势,新形势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以往农业结构调整在调整视野、调整内容、调整对象及调整标准上都显著不同。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在市场导向、科技推动下,切实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支持和调控作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旨在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在准确把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基础上,必须从战略高度确定合理发展方向,应当跳出农业范畴,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品质、规划布局、规模经营、培育主体、开拓市场和升级服务上。 关键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农业;市场导向;农民主体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新形势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以下新形势: (一)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5%,并呈逐年下降态势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6—2011年国内粮食生产人均占有量依次为378.9公斤、379.6公斤、398公斤、397.7公斤、407.7公斤和426公斤,呈明显上升趋势。但随着粮食消费快速增长,2006—2010年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4.6%、94.6%、93.3%、92.5%、90.6%,均低于95%的目标,并呈逐年下降态势,特别是2011年全国进口粮食超过600亿公斤,若把大豆包括在内则事实上我国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①,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可见,尽按照我国粮食狭义的定义,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数据来源: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cn/2012/0330/223739.shtml管2011年人均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但并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供给仍然偏紧的状况。 (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高保护和高扭曲依然存在 据OECD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欧盟给予农业补贴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9.84%,加拿大、日本、韩国、挪威、瑞士和土耳其对农业的补贴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7.71%、50.01%、44.56%、60.64%、53.86%和27.9%,墨西哥对农业的补贴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到了17.08%,而中国在2010年农业生产补贴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2.37%。与加拿大、日本、韩国、挪威、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农业补贴数额相对低,即使与土耳其、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巨额补贴、高度保护和高度扭曲,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部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冲击农产品生产,同时也会限制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 (三)全球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 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农产品日益受到生物质能源、国际投机资本等非传统因素的影响。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的出现加大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数和不确定性,而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农产品供需波动和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到国内生产的稳定。2010年美国用于生产生物能源的玉米达1.28亿吨、占美国玉米产量的40%。巴西将50%的甘蔗用于生产工业乙醇,欧盟用60%以上油菜籽生产生物柴油,这些都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份有24种农产品涨价,涨价范围近80%,而且都是在供应充分的情况下出现的。严重的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取向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我国的市场供求平衡,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进而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加剧,人均耕地、水资源、森林的占有水平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6,而且自然资源的地域、时空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得以转变,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截止2011年末城镇化率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这意味着我国成为30年来城镇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城镇化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并且随着农民进城以后主要从事非农生产、从原来的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带来粮食绝对需求刚性的增长,进而会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能源及资源不断消耗,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五)农业生产的老龄化、女性化现象日趋突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对于全国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尚无准确的统计,但可根据外出农民工的年龄及性别结构特点,反证出留守农村的绝大部分为妇女、未成年人及老人。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抽样调查,从总量上看,2011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863万人,比2010年增加528万人,增长3.4%;分性别看,外出农民工以男性为主,男性占65.9%,女性占34.1%;分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21~30岁占32.7%,31~40岁占22.7%,41~50岁占24.0%,50岁以上的占14.3%。我国典型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从事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是51岁,上海为61岁,华西村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土地,非农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真正在农业一线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耕作人口老龄化、女性化现象越来越普遍,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的“留守队伍”成为务农主力,给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八连增”后下一步怎么维持这个良好的增长势头? 按照国际上对老龄化的通行界定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即可被认定为老龄化社会。 (六)科学技术难以有效支撑农业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