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聚类图可看出,徂徕山的样品单独聚为一个大类,泰山的样品聚在一个亚类里,只有崂山的样品分布在2个大类中,这反映出崂山居群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徂徕山样品单独聚为第Ⅰ大类,泰山和崂山的部分样品聚为第Ⅱ大类,表明了崂山与泰山的遗传相似度较高。 聚类结果显示,多数情况下样品来源决定样品间的亲缘关系,地理来源相同的样品倾向于聚在一起,但供试样品的聚类结果又并非严格按照地理来源来划分。说明山东钩齿溲疏的遗传分化并非受地理来源单一因素的影响,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讨论 在体现居群内变异水平方面,多态位点百分率是重要指标之一。在物种水平上钩齿溲疏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8.44%,表明山东省内钩齿溲疏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Loveless等[12]曾统计过不同类型植物的遗传变异水平和居群分化程度,得出了大范围连续分布的异交植物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居群内的结论;而钩齿溲疏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685,表明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同这一结论类似。钩齿溲疏各居群间基因流(Nm)大小为0.8566,表明居群间基因流相对有限,是3个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的原因之一。 在居群水平上,徂徕山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应与徂徕山钩齿溲疏生境类型变化相对有限有关。而崂山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可能与崂山的地理、气候条件更为优越和复杂有关。崂山地处山东半岛,东、南、北三面环海,西面与陆地相接。由于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南坡和北坡气候迥异。崂山植被类型丰富,群落组成上南坡拥有较多的亚热带区系成分,而北坡则以长白区系成分为主[13]。崂山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使得钩齿溲疏不同基因型的植株都可以生长,所以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生态因子可作为控制居群中基因型频率的一种选择压力,在相当程度上对居群的遗传分化起作用[14]。反过来,遗传多样性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因此可以推测,崂山钩齿溲疏居群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对崂山优越、复杂的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在调查中发现,钩齿溲疏崂山居群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分子水平上,也反映在形态上,尤其是花朵的大小,叶片的大小、形状等。形态上丰富的变异为开发利用钩齿溲疏野生资源、选育优良类型提供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103-104. [2] Spiess E B. Genes in population[M].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9. [3] 潘莹, 赵桂仿.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测量方法[J]. 西北植物学报, 1998, 18(4): 645-653. [4] Li G, Qurios C F. 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 a new marker system based on a simple PCR reaction: its application to mapping and gene tagging in Brassica[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1, 103(3): 455-461. [5] 张安世, 刑智峰, 刘永英, 等. SRA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9): 2562-2563. [6] 李莉, 彭建营, 白瑞霞, 等. SRAP与TRAP标记及其在园艺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8): 1749-1752. [7] 张鲜艳, 张飞, 陈发棣, 等. 12 份不同地理居群野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4(3): 48-54. [8] 林萍, 姚小华, 王开良, 等. 油茶长林系列优良无性系的SRAP分子鉴别及遗传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0, 18(2): 272-279. [9] Kidwell K K, Osborn T C. Simple plant DNA isolation procedures[M]//Beckman J, Osborn T C. Plant genomes: methods for genetic and physical mapping.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2: 1-13. [10] 徐克学. 数量分类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11] Govindaraju D 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ersal ability and levels of gene flow in plants[J]. Oikos, 1988, 52: 31-35. [12] Loveless M D, Hamrick J L. Ec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genetic structure in plant populations[J]. Ann. Rev. Ecol. Syst., 1984, 15(1): 65-95. [13] 臧德奎. 山东崂山森林植物区系的研究[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1990. [14] 汪小凡, 廖万金, 宋志平. 小毛茛居群的遗传分化及其与空间隔离的相关性[J]. 生物多样性, 2001, 9(2): 138-144.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14,46(11):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