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单因素试验 1)山药片厚度对山药脆片脆度和色度的影响。将山药清洗去皮后切成3个不同厚度(1.5、2.5、4.0 mm)的薄片,经漂烫(70~80 ℃,2~3 min),3%氯化钠溶液浸泡5 min,沥干表面的水分,置于烘箱中烘干(70 ℃,90 min),于630 W功率下微波膨化50 s,测定产品的脆度和色度。 2)氯化钠溶液浓度对山药脆片脆度和色度的影响。将山药清洗去皮后切成1.5 mm的薄片,经漂烫(70~80 ℃,2~3 min)后沥干水分,分别在不同浓度(2%、3%、4%、5%、6%)的氯化钠溶液中浸泡5 min,捞出沥干后置于烘箱中烘干(70 ℃,90 min),于630 W功率下微波膨化50 s,测定产品的脆度和色度。 3)干燥时间对山药脆片脆度和色度的影响。将山药清洗去皮后切成1.5 mm的薄片,经漂烫(70~80 ℃,2~3 min),3%氯化钠溶液浸泡5 min,沥干表面的水分,置于70 ℃烘箱分别干燥40、60、80、100、120 min,于630 W功率下微波膨化50 s,测定产品的脆度和色度。 4)微波功率与时间对山药脆片脆度和色度的影响。微波膨化时,当膨化功率相同时,膨化时间越长,山药片膨化越充分,膨化效果越好;如膨化时间过短,则产品膨化率小,质地坚硬;如膨化时间过长,则产品易焦糊,因此要将微波功率与时间一起控制。试验设计的原则是:火力越大,膨化时间越短,火力越小则膨化时间相应延长。 将山药清洗去皮后切成1.5 mm的薄片,经漂烫(70~80 ℃,2~3 min),3%氯化钠溶液浸泡5 min,沥干表面的水分,捞出沥干后置于烘箱中烘干(70 ℃,90 min)。分别于630 W功率下微波膨化10、20、30、40、50、60 s;560 W功率下膨化20、30、40、50、60、70 s;490 W功率下膨化30、40、50、60、70、80 s;420 W功率下膨化40、50、60、70、80、90 s;350 W功率下膨化50、60、70、80、90、100 s,分别测定产品的脆度和色度。 1.3.3 测定方法 1)质构特性测定。测试时,在起始位置,探头先以一定速率压向测试样品,接触到样品的表面后,再以测试速率对样品进行压缩一定的距离,而后返回到压缩的触发点。 测定山药脆片的硬度值和脆度(峰值个数)。硬度(Hardness)是第一次压缩时的最大峰值数,多数食品的硬度值出现在最大变形处,有些食品压缩到最大变形处并不出现应力峰。脆度以曲线上设置范围内的正峰数来表示。 将山药脆片加工完后,测定其质构。参数设置为:探头型号:剪切探头P5S;操作模式:压力测定;测试速度:0.2 mm/s;目标模式:应变模式;操作类型:Return to start;触发模式:应力;等待时间:0 s;测试前速度2 mm/s;测试后速度:10.00 mm/s;测试距离:3 mm;触发应力:5 g;取点频率:200 pps。测定脆片的硬度值和脆度(峰值的个数)。理论上脆片的硬度越小,峰值越多(脆性高)时,品质越好。每组做10个平行,记录数据并计算,结果取平均值。 2)色度测定。随机抽取加工好的样品,每组5片。预热好色差计,进行调零,调白操作,设定为反射模式,测定过程中保持片状完整,使光能完全照射在样品上,每片样品测试5次作为平行,结果取平均值,记录色度值。全自动测色色差计的主要色泽参数为b*值。b*值表示黄蓝偏向的色度,也有正负之分,+b*值越大,偏向黄色的程度越大;-b*值越大偏向蓝色的程度越大。 1.3.4 膨化前后山药片的营养指标测定 水分含量测定:参照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总糖测定:采用蒽酮硫酸法进行测定。蛋白质总量测定:参照GB 5009.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进行测定。 1.3.5 感官评定 将微波膨化所得的山药脆片经冷却后摆放在白色瓷盘里,观察其外观质地,放入口中品尝其风味和松脆感。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药片厚度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 山药片厚度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见图1与图2。由图1可知,随切片厚度增加,山药脆片脆度逐渐下降,经感官评定,其口感和形状也随切片厚度增加而变差。当切片厚度为4.0 mm时,山药片甚至不发生膨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随切片厚度逐渐增加,氯化钠溶液无法顺利浸入,在一定的漂烫时间内淀粉得不到充分的糊化,导致产品的膨化度和口感都呈下降趋势。同时,切片过厚也会影响膨化过程中水分的蒸发,使最终产品缺少松脆感。结合图1与图2可知,以脆性为主要判定依据,脆性越大越好,色度以b*值最小为最佳,则可以确定1.5 mm的厚度最为合适。 2.2 氯化钠溶液浓度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 氯化钠溶液浓度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见图3与图4。由图3与图4可知,山药片脆度随氯化钠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经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浸泡后的山药片在微波膨化后其b*值的差异并不明显,可见氯化钠溶液浓度对山药片的色度无显著影响。氯化钠可使物料的复合介电损耗增加,核心期刊查询有利于物料吸收微波能,进而使得其膨化速率加快,缩短膨化所需时间。物料中氯化钠溶液浓度越高,微波对物料的穿透深度越小,产品膨化率越大,周边加热越明显。在氯化钠溶液浓度为2%~4%时,山药脆片孔隙逐渐变得小而均匀;氯化钠溶液浓度为4%以上时,山药脆片孔隙又逐渐变大而膨化率提高。但氯化钠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口感明显变差,最终选择3%的氯化钠溶液浓度为最佳浓度。 2.3 干燥时间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 干燥时间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见图5与图6。由图5可知,随干燥时间的延长,山药脆片脆度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干燥时间为80 min时,其脆度达到最大值,为6.4。干燥时间主要影响了产品的含水量,膨化是需要一定的水分作为膨化推动力的,物料中水分汽化产生的水蒸气是微波膨化时体积膨胀的动力,水分含量低则膨化动力不足、膨化率低;水分含量过高,产生水蒸气太多,膨化时容易在物料内部形成大的气泡,膨化后物料温度降低则气泡塌陷,也会导致膨化率低。在干燥时间为80 min时,山药脆片的含水量适宜。由图6可知,干燥时间为80 min时膨化后的山药脆片b*值为19,介于理想的色度范围,故干燥时间为80 min最为适宜。 2.4 微波功率与膨化时间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 微波功率与膨化时间对山药脆片脆度和b*值的影响见图7与图8。当微波功率为630 W,膨化时间为10 s时,山药脆片未发生膨化现象,此时的脆度值和色度值无效;山药脆片在微波的作用下至少经过20 s才发生膨化现象。由图7与图8可见,从20 s到60 s山药脆片的脆度值是先增后减的,b*值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加深。当微波功率为630 W,膨化为50 s时,山药脆片的脆度值最大,为4.8,b*值为15.17。 当微波功率为560 W,膨化时间为60 s时,山药片脆度值最大,为5.2,b*值为18.74。超过60 s时由于山药脆片中淀粉的老化导致山药脆片的脆度减小,硬度增加。b*值则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加深。本试验以脆度作为最佳的评判依据,因此560 W功率下膨化60 s最为合适。 当微波功率为490 W,膨化时间为30 s时,部分山药脆片边缘未完全膨化;40 s之后膨化完全。在此微波功率下,山药脆片的脆度值随膨化时间的延长而先增后减。当膨化时间为70 s时,脆度值达到最大,为7.091;b*值随膨化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可知当微波功率为490 W时,膨化70 s最为合适。 当微波功率为420 W时,在不同膨化时间下,山药脆片均全部膨化,其脆度值随膨化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在60 s时达到最大,为6.917;少于60 s时由于山药脆片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导致其脆度不佳;超过60 s时由于时间过长、淀粉老化导致山药脆片的硬度增加,脆度减小。b*值随膨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当膨化时间为60 s时,b*值为13.62。从60 s到90 s时,b*值变化不大。由此可确定在420 W微波功率下膨化60 s最为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