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厦门市2000-2010年森林资源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厦门市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总量、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平稳的趋势,2004年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总量呈现一个波峰值。2000-2004年,厦门市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总量从110 350.276 7 hm2上升到118 531.732 5 hm2。2004-2010年厦门市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总量从118 531.732 5 hm2下降到96 159.811 5 hm2,年均降低了3.15%。其中2005年较上一年相比降低了11.46%。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2000至2010年期间下降了1 092.83 m2,年均降低了109.283 m2。 4.2 厦门市2000-2010年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供给 根据公式(5)和公式(6)计算的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如图2。由图2可知,厦门市2000-2010年,无论是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还是人均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呈现出先升再降的态势,2000-2004年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总量由22 498.33 hm2上升到50 978.92 hm2,其中2002年较上一年上升了41 346.05 hm2;2004-2010年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总量由50 978.92 hm2下降到37 669.09 hm2,下降了26.10%。人均森林资源承载力2000-2004年上升了0.039 289 hm2,2004-2010年从0.081 461 hm2下降到0.044 706 hm2,下降了0.036 755 hm2,降低了45.12%,但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其主要的原因是产量因子的变化,2000-2004年产量因子由0.39上升到0.89,2004-2010年产量因子由0.89下降到0.65。厦门市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人口也在增长,这也是人均资源承载力下降的另一原因,从2010年人均森林资源承载力及产量因子的上升可以看出,厦门市从2009年开始森林城市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4.3 森林资源生态盈亏 计算汇总得到厦门市人均森林资源生态盈亏对比图(图3)。从图3可以看出,2000-2010年人均森林资源生态盈亏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厦门市人均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人均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在2001年达到峰值。总体来说,厦门市2000-2010年人均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低于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呈生态赤字负值。生态赤字2000-2010年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1 778.578 m2下降到2008年的694.171 m2,下降了1 084.41 m2,年均下降7.58%。表明厦门市虽然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的状态,但这种状态正在缓慢的改变当中。厦门市生态不可持续程度整体在不断减小。这与厦门市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发展息息相关。在合理的规划和分配资源的情况下,厦门市的生态资源完全有可能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5 小结 通过对厦门2000-2010年森林生态足迹的分析可以得出,厦门市在这11年中生态赤字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厦门市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这与厦门市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是分不开的;厦门市人口的暴增,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饮食结构的变化,刺激总体森林生态足迹有所上升。厦门市近年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颇有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EB/OL].http://www.mlr.gov.cn/tdsc/tdgh/201008t20100820_ 743419.htm,2010-08-20. [2] 厦门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7[EB/OL]. http://www.stats-xm.gov.cn/2007/2007/main0.htm,2007-07. [3]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8[EB/OL].http://www.stats-xm.gov.cn/2008/main0.htm,2008-07. [4]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9[EB/OL].http://www.stats-xm.gov.cn/2009/main0.htm,2009-07. [5]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0[EB/OL].http://www.stats-xm.gov.cn/2010/2010/main0.htm,2010-07. [6]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1[EB/OL]. http://www.stats-xm.gov.cn/2011/2011/main0.htm,2011-07. [7] WILLIAM E R.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J].Environmental Urban, 1992(4):121-130. [8] RAO P K.remote sensing of urban heat islands from an environmental satellite[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72(53):647-648. [9] 高中良. 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0] 吴开亚,王玲杰.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核算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80-83. [11] 林秀波.基于“生态足迹”的威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