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当中,排位靠前的几家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怎样,它是衡量市场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界定指标,我们通过这一界定指标来对市场和某一产业发展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解,比如说某一产业内分布的企业状况、市场垄断状况或者市场竞争状况等等。市场集中度越高,就表明这一企业对市场进行垄断的程度越高,市场占有的份额越多,反之亦然。农村金融市场包括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金融组织这些主要的金融机构,其结构多为寡占型的金融市场结构。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程度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农村地区,不仅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还伴随有很多的商业银行进驻,金融机构分布比较密集,无论是外放资金还是吸纳资金竞争都比较激烈;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地区,大的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外放农业资金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家正规的金融机构,竞争不激烈,垄断性、集中性较强。 二、农村金融的市场结构问题举要 1.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出资组建的政策性银行,它主要开展像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收购方面的信贷业务,不可能涵盖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没办法直接提供农村其他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资金需要。中国农业银行是一家国有的商业银行,为实现追求利润的最终目标,很多业务已经大规模地撤出基层农村,这样就提高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垄断程度,成为高度集中的一枝独秀局面。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时候如果出现经营管理不得力大面积亏损,政府也会对它进行政策性的倾斜,以稳住农村的金融市场,使其不破产。像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样的垄断市场没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它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2.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垄断的格局,使得农村金融已经开始放开的利率水平无法兑现,没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化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绝大多数农村信用合作社反而在涉农放款方面大幅提高利率水平,目的是增强业务盈利能力、降低业务经营带来的风险损失。农业生产的利润本来就很低,农村信用合作社提高的利率水平使农户、农村小微企业的负担加重,让利润很低的农业生产几乎无利润可赚,降低了农户、农村小微企业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虽说社会再三呼吁农村信用合作社要降低涉农方面的贷款利率水平,但成效不大,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 3.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
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村小微企业。农村设立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中国广大农村各种各样金融需求方之需要。特别是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水平越来越高,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金融服务要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金融服务要求形式也不一样。比如,像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样形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是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中国广大农村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方之需要的。况且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放款方式、内部管控、激励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创新少,灵活性不高,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