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百姓,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不断加深,且随着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管理在医院管理体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加强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的管理工作。通过经济效益成果的评价可以分析出医院每一个阶段经营状况的好坏;通过具体指标的分析可以找出医院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经济效益指标的深入分析能够为医院的管理提具体有效的建议。因此,我们要加深对医院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精准有效地为医院管理进行服务。 1.明确医院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消耗与取得成果进行分析对比的结果。医院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耗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投入的物质消耗和劳务消耗,取得的成果是指经济收入。医院经济效益是指医院在生产医疗服务消费品的过程中,劳动耗费、奖金占用同医疗服务成果的比较。如果医院的经济效益良好,说明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如果经济效益较低,说明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医院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由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权重以及经济效益成果分析五个要素构成,只有明确评价目标、完善评价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原则、设立有效的评价指标等才能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医院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2.医院经济效益评价的具体内容 2.1医院经济效益评价--投资效益 投资是指将具有某种价值的"资产"投入到生产经营中。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回报。对医院进行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投资的内容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2.2医院经济效益评价--资源利用率 医院的资源利用率是指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利用的效率大小。医院是从事医疗服务的组织机构,属于第三产业,其主要经济收入是通过医院人员提供医疗服务而获得。因此,笔者主要针对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评价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横向上考察人员数量和医院规模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是人员不足?还是超编?还是结构合理?第二,从纵向上考察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2.3医院经济效率评价--工作效率 医院的主要业务工作就是医疗服务,对医疗服务工作效率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评价,通常通过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有:门诊人次、医技科室检查总人数、住院人数、手术病床工作日、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家庭病床数等,这些指标作为计量院医疗服务的数量的项目。医疗服务的质量可用确诊率、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医疗事故率、无菌手术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2.4医院经济效益评价--管理效率 医院经营管理评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程度、预测和决策效果、目标管理、院长负责制等。院长负责制是由院长对医院经营管理进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一种医院领导制度。医院要实行现代化管理,客观上要求对医院领导体制进行改革,而评价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的成效,有利于医院的现代化管理。 3.医院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构成 (1)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就是通过医院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经过归纳总结可以直接体现医院经营状况的数据,且可以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的最终结果。 (2)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是指医院进行具体分析评价的对象,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医疗业务、医务人员、经济收入等。 (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针对每一项评价对象的具体分析方向。例如对医院财务进行评价时,资产负债率、收益率就是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是整个医院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最为重要的一点。 (4)指标权重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大小,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比较和层次分析法定量计算相结合。 (5)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报告是经济效益评价系统的结论性文件。 4.医院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额原则 医院的经济效益是指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医院过于追求经济收入就会导致社会效益的降低,失去了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意义。如果医院过于追求社会效益,又会导致医院没有经费支持,没有能力继续为社会服务。合理的经济收入会推动社会效益的提高,社会效益的增高也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总之二者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关系。因此,医院构建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要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