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结构上看,国民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通常按照资金流量表对三者进行测算是不科学的,应直接用支出法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来进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数量。储蓄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应该由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来解释,居民储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关键词】国民储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
一、引论
高储蓄(储蓄占国民总收入即GNI的比重,可以用GNP表示GNI,文中所说的储蓄均是指储蓄占GNP比重)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近年来,国民储蓄有增加的趋势,从结构上看,国民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深入分析三者在国民储蓄中比例及动态关系,有利于深化对高储蓄现象的认识,并且为国民储蓄的调节提供依据。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代表性研究,李扬、殷剑峰(2007)通过资金流量表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仍然显著高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但呈现长期下降趋势;企业部门的储蓄率总体是上升的;政府部门的储蓄率经过20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21世纪开始迅速增长。LouisKuijs(2005)也运用资金流量表得出主要结论:的高储蓄率更多靠企业和政府来推动。何新华、曹永福(2005)也有类似的分析,得出结论: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这些研究,主要存在如下不足:(1)从研究数据来源看,更多依据“资金流量表”,但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存在显著不足(下面将具体分析),从数据来源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早的资金流量表数据是1992年,因此很难根据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体储蓄情况。(2)当前的研究没有将两个问题明显区分开:一是高储蓄的主要原因,二是国民储蓄率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上面列举的研究中对上述问题看法不完全一致,例如到底是居民储蓄高还是企业储蓄高。(3)事实上统计数据中反映的高储蓄是直接从GDP(GNP)核算数据中得到的,从数据的一致性看最好从核算数据来推算国民储蓄的结构。笔者认为,资金流量不适合用于测算的国民储蓄,本文运用支出法对GDP核算数据进行研究代写论文。
二、国民储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与宏观收入分配的测算及内涵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首先对按照GDP核算数据与按照资金流量表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以1997—2007年数据为例),为了表达方便,笔者将之称为“方法一”与“方法二”:
根据表1可以看出:(1)方法一的数据是根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进行系统修正以后的数据,因此数据口径比较一致,而“方法二”(即资金流量表)的数据是根据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得到,在2004年之前与之后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从表1中的数据笔者发现,“方法二”中政府消费数据在2004年之前远远小于“方法一”中的数据,由于政府消费数据变小,因此“方法二”可能高估了政府储蓄,两者的差距在2004年后突然消失,同时2004年之后的企业储蓄大幅度上升,进一步说明笔者的观点,反过来证明了资金流量表仅仅在2004年之后的数据才能满足研究问题的要求,(2)从研究问题看,通常我们所说的高储蓄现象主要来源于从GDP核算数据中消费比重低、投资比重高,为了使研究中数据具有一致性,应该使用GDP核算中的政府消费数据。(3)2004年之前固定资产折旧占GDP比重数据小于根据资金流量表得到的企业储蓄占GNP比例,这说明2004年之前资金流量表中关于企业储蓄的统计存在不足,因为企业储蓄应该大于折旧,笔者注意到2004年企业储蓄占GNP比例大幅度上升,说明关于资金流量表中企业储蓄的统计更接近实际。综上所述,依据资金流量表来测算储蓄是不合适的。下面笔者根据GDP核算数据与财政支出数据来对政府储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进行重新测算。
首先笔者对计算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均是占GNP比重)的方法做一说明:选择GNP的原因在于GNP是一个收入概念,包括了国外净要素所得。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里测算的是居民、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最终情况,即各部门最终的可支配收入。(1)居民储蓄: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表的居民消费数据以及住户调查得到的居民消费倾向,测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得到居民总的可支配总收入,从而得到居民在国民收入中最终分配的份额,相应就计算出居民储蓄占GNP的比重。(2)政府储蓄:政府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收入-政府消费=政府储蓄。(3)企业储蓄:GNP-居民收入-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企业储蓄,企业储蓄包括国有企业储蓄。具体结果见表2。
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的高国民储蓄首要原因是企业储蓄,1986年企业储蓄就上升到第一位,其次是居民储蓄,最后才是政府储蓄。企业储蓄比重高,似乎与我们的经验不符,但人们通常看待企业储蓄,很可能忽略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部分,如将折旧扣除,应该是“净储蓄”,但我们通常所说的的“高储蓄”是“总储蓄”意义上的现象。数据还表明,固定资产折旧占GNP比重(与折旧占GDP比重数据相近)相对较高,一般发达国家折旧占GNP比重在10%左右①,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据明显高于10%(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见表4),这说明在较高固定资产投资中有相当比例用于弥补固定资产的损耗,这实质上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映:即投资大,但创造的增加值小,固定资产投资折旧在产出中的比重相对较大。
上述测算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从现实来看,政府储蓄的内涵十分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笔者计算出的政府储蓄高于通常的测算,因为笔者将政府性基金也加入到预算外资金中,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要求,从1996年起,将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13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