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沟域经济是北京市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沟域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伴随的生态景观问题,即存在生态景观文化规划欠缺、生态承载力研究不足、生态特色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和景观多样性差四方面问题,并对针对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设对策。
关键词:沟域经济,生态景观,建设对策,北京市
近一年来,沟域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京郊山区经济的发展[1],实现了山区农民收入较大幅增长的初步规划目标。沟域经济是在山区农业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山区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概念[2,3],是集生态建设、沟道治理、生态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山区发展新模式。本文旨在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分析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生态景观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加强和提升沟域经济生态景观的建设,对北京山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国内外沟域经济研究现状
山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尤其是随着山区生态地位的逐步加强,山区的发展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2]。早在1992年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就已对脆弱的山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4]。在200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山地年”之后,围绕山区资源开发、环境演化及生态治理与保护的研究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2,5-9],而以沟域为单元开展山区经济和生态研究已成为山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
在山区发展研究理论和认识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流域为单元的大尺度研究,内容涉及生态和景观健康评价、生态承载力、流域水文生态学、流域经济产业和人文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流域数字化等方面;而关于较小尺度的沟域经济研究则相对较少,但其指导理论思想则较丰富,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农作休闲健康理论、生态安全理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等等。而关于建设模式和技术方面,无论是流域经济还是沟域经济,国外都较重视保护地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重视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整治的一体化建设,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等。
目前,国内关于沟域经济的研究还比较少,除有学者对西藏的沟域经济进行过相关研究[2,10]以及张义丰从2004年开始对北京山区区县进行的沟域经济系统研究和实践外[4],还很少有其他学者对沟域经济进行过系统研究。为落实北京市“宜居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山区生态涵养”发展战略,北京市政府于2003年全面启动“221行动计划”,先后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四种农业”、“四个功能”、“五圈布局”、“四大农业支撑体系”、“沟域经济”、“走廊经济”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模式。其中,各区县对沟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沟域经济发展的新典型涌现,有效促进了山区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沟域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思路。截至2009年,北京市7个区县已有近70条沟域完成或正在进行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1]。
综上,纵观国内外沟域经济研究,虽然涉及了山区发展的多个方面,但很少有人考虑沟域经济发展伴随的生态景观问题,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生态景观问题急需一定的理论研究指导。
2北京市沟域经济目前存在的生态景观问题
2.1重视产业发展、土地开发,缺乏对生态景观和文化的规划,建设标准低
由于前期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或是缺乏宏观指导原则,导致一些沟域农业旅游景点无序开发,景点布局不尽合理。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较重视“一沟一品”产业和特殊餐饮发展,对“一沟一景”乡村景观特色研究不够。单一化的发展模式,使沟域景观建设平庸无味,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另外,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标准要求相比,沟域村镇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差;产业生态符合程度不够;宏观设计过多,微观设计不足。沟域村镇景观整治、提升和设计往往没有充分认识、维护、顺应和延续当地区域的地域景观特征和价值,导致规划设计常常摧毁了原有的自然和文化风貌。同时,也未有较多人关注沟域微观景观的独特性、文化性和多元性,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逐步丧失,导致沟域景观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2.2水土环境污染、生态承载力研究和规避措施缺失,生态涵养产业发展亟待升级优化
随着沟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旅游景点和乡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排放量增加,河道遭受污染并呈现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因而,针对不同地形、土壤和坡度的土地利用模式急需提升,特别是建立集生产、观赏游憩、生态涵养于一体的农林复合生态农业,其设计需要进一步集成优化。
2.3生态特色资源和文化景观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村落建筑的体量、色彩、造型均与周围生态文化景观不协调,导致整个村镇的风貌特色不明显;另外,山水林田、沟渠路灯等基础设施缺乏生态化、景观化研究。此外,尽管北京各区县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较重视文化提升,但目前的文化提升主要基于新产业所蕴含的外在风情、旅游景点的历史和风俗的包装,对文化景观理解不到位、研究不够深入,致使目前大量旅游度假村的设计都是在彻底摧毁原有场地文化景观后,进行的“再创造”设计。而遗留在大地之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包括农田、植被、村庄、道路、梯田、建筑、庭院、栅栏地等乡土文化景观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
2.4景观多样性差
尽管目前北京市山区沟域的生态涵养建设较重视生态林的建设,植物覆盖度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树种单一,乡土植物利用不充分,同时也缺乏对生态安全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导致沟域植物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涵养功能提升不足,难以适应生态涵养植被特征及乡村风貌建设需求,严重制约了山区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
3北京市沟域经济生态景观建设对策
3.1优化沟域农林产业、旅游经济和文化景观整体空间布局,加强沟域居民点整理
通过评价现有居民点、度假村和农林产业点的现状和特征,提出沟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和旅游业经营模式、绿色产业化生态技术,完善基于生态、经济、景观等多功能土地利用、居民点整理和产业布局的整体规划。构建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完成旅游功能区划定位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旅游线路规划,以及旅游品牌和形象设计、营销策划。
3.2加大沟域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力度,加强沟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建立沟域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价值评价模型,完成沟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模式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提出沟域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不同类型区生态修复和保护集成技术,完成沟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规划措施;提出沟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机制及政策保障体系。
3.3进行沟域资源景观特征评价与规划研究,提升乡村文化和景观风貌
通过构建沟域资源景观特征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提出特色资源开发战略和措施,完善沟域乡村景观规划;提出乡村社区、道路、河道、庭院、住宅、旅游景点、标识等生态化、景观化和乡土化的提升技术,以及植物配置和绿化模式,完成沟域中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的景观生态保护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沟域经济”成为北京山区发展新模式[J].领导决策信息,2009(43):24~25.
[2]张义丰,贾大猛,谭杰等.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地理学报,2009,64(10):1231~1242.
[3]“沟域经济”:北京山区发展的新模式.
[4]张义丰,谭杰.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3~13.
[5]李妍彬,田至美.北京山区小流域治理措施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2:101~103.
[6]段文标,陈立新,余新晓.北京山区蒲洼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4:53~57.
[7]M.A. Balamirzoev, E. M.R. Mirzoev,R.Z.Usmannov. Concepts of soil-agrie-cological zoning of mountain regions using the example of Dagestan[J].Eurasian Soil Science,2008,41(6):586~594.
[8]Corinne Lundstrom, Suanne Kytzia, Ariane Walz. Linking Models of land use resources and economy to simulate the developmert of mountain region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40(3):379~393.
[9]Sarah Shafer, Patrick Bartlein, Cathy Whitlock. Understanding the Spatil Heterogenit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Mountain Regions[M]. Hol-land:Springer Netherlands,2005:21~30.
[10]樊胜岳,琭婧,韦环伟.西藏地区沟域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7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