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体系完整、经营形式和金融主体多样化等特点,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明显,现有的金融机构配置满足不了实际 需求,缺乏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严重缺乏监管,市场风险大。因此,应制定正确的金融市场建设规划,增强监控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氛 围,建设适合金融发展的市场体系,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2-0058-04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将建设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 300元,这就要求从2013年起,每年要增收5%左右。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农村地区投入的信贷资金总量要达到1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加在9 000亿元左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完全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 一、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同时整合我国的自身条件和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提出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 1. 整个市场体系完整。一个合理的市场体系包括组织体系、经营体系和监管体系。组织体系包括完整的金融机构架构,提供信贷等资金信用服务。经营体系包括提供给 农村的金融市场所需要的资金服务,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服务要求。监管体系就是由政府授权的专职监管机构处理发生的经济矛盾,避免可能发生的金融风 险,保证经营主体正常从事金融活动,保证整个市场的良性运营。 2. 金融主体多样性。在建设现代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不仅鼓励大型的国有集体所有制银行和投资机构参与其中,还要鼓励符合我国法律条文的外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入 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对于经过严格审核通过的私人和公私合营的银行和投资机构也可以加入进来。从而实现良性竞争,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近 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1]。 3. 多种样式的经营形式。在选择投资对象方面,投资对象不仅有大中型的农业组织,还有庞大的农民个人,信贷规模从千万元级至万元级不等,其中额度分布很大,这 就需要多种样式的经营形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此外,农村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普遍性地区需要特别的专项金融扶持,诸如国家开发银行具有政策性的投资机构提供专 项、长期性且大额的金融产品服务,低息甚至于无息贷款占据主导,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提高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加速其成长和完善。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 农村实际要求金融机构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还要提供针对农村实际的服务功能。金融机构在通常的吸收储金和发放贷款的同时,根据农村市场的发展需求,有针 对性地开发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并根据地区实际和国家政策提供低息产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抵押担保服务并实施有效的监管,确保整个市场良性循环。 政策性的贷款是国家根据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能力或者受到自然灾害时,不能从一般性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时由国家担保为其提供发展或者恢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 农民经济创收能力较低,加之接受能力相对差,对新事物更难接受。农民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后,如果出现经济损失很容易失去信心。农村地区亲戚关系复杂,相 对更信任口碑,会导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不信任,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培养和扩展。因此,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更加严格,需要专职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和 督察。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也要有专人不定期的抽查,并公布信用风险和等级,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相关的金融机构也要定时普及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农民了 解相关的金融知识。另外,近几年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空间,促使信贷资金转向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非农领域[2]。 (四)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 首先,我国农村地区地跨南北,横纵东西,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很难解决现存问题,这也 使得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地区与城市共同富裕的目标难度增加,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将金融改革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 首要和最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解决。其次,农村的服务对象以乡镇企业、农村生产联合体和普通农户为主,其文化素质、对金融产品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金融 机构设计产品时需要做更为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和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将远期的发展利益与实现农户的短期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失衡的局 面,保证整体共同的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