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长期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形成城乡市场分割、城乡商贸流通不畅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农民的收入、农村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通过分析城乡商贸流通不畅的原因和商贸流通建设环境,提出建设城乡双向流通商贸体系:强化农副产品流通网络、构建高效互通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不断加强市场制度建设,以促进双向商贸流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双向流通 建设环境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商贸流通 目前,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商贸流通”的定义在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所以笔者尝试,从“商品流通”和“双向流通”两方面来阐释: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叫做商品的价值转换,简称‘商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和在流通领域内的停滞,叫做商品的实体运动,简称物流”(胡玉冰,2008)。商品的流通是商流和物流的合并、统一。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直接导致城乡市场分割,造成“工业产品与农副产品互通难”的局面。“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商贸流通应该是‘双向流通’,即城市工业消费品和农用物资向农村地区的流动,返程带上农副产品运回城市”(张如意,2011)。所以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商贸流通”的定义是:把工业产品从城市运输到农村消费市场,再把农副产品从农村运回城市进行买卖活动,最终实现商流和物流的统一。 我国城乡一体化中商贸流通不畅的原因 经济学者们认为: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交融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石,即把城、乡和工业、农业结合起来,并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合作,通过生产力细化、明确分工,使得城乡协调发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目的。衡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镇化进程,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年),我国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2010年,我国城镇的比例首次达到50%(见表1)。 由表1可看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1996-2005年间大跨步发展,并在2010年首次达到50%,但进入“十一五”后有放缓的趋势。如果按照户籍所在地计算,城镇率则降低为35%,甚至更低,而发达国家则近80%。这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率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实际上与西方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针对我国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但年平均增长率放缓的现象,学术界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最主要的原因(见图1)。 (一)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市场分割 城乡市场分割是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的来源,这种政策由两种户籍引出了两种市场,造成了分割。首先,户籍制度是二元城乡分割政策的核心。城乡分割的源头来自户籍制度政策,城乡间的劳力、田地、资金等生产要素被阻碍后,形成了农村负责农业生产,城市负责工业生产的封闭格局。其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市场分割。“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把城乡之间的资金、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和社会产出进行分割并限制其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挤出农村剩余,再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实现农村剩余向城市转移,以支持城市发展,长期以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柳思维、唐红涛,2006)。这种局势下,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在流通上的不畅,形成分割局面。 (二)城乡市场分割阻滞城乡商贸流通 “我国的城乡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商品市场分割和城乡要素市场分割”(任保平,2004)。随着我国近年来推出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的逐渐畅通,城乡之间的商贸市场流通效率不断提高,价格传递速度也在加快,城乡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受到我国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持,“农产品进城”中,制度完善、设施齐全、效率较高;而“工业品下乡”中,基础设施落后、成本较高、渠道不畅等原因,直接导致了单向的商贸通路阻滞,也不利于建立便捷、高效的双向流通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