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及改善民生的关系

时间:2014-12-04 09:47 点击: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民生改善与就业改善。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最佳途径,使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过渡,这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状况,从不同产业出发,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民生改善与就业改善。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最佳途径,使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过渡,这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状况,从不同产业出发,浅析产业结构调整对民生改善的意义,论述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就业从而改善民生。

  【关键词】 民生 促进就业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改善民生

  一、引言

  民生就是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住、行以及就业与权益的平等和社会分配的公平等问题。所以现在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的民生问题更复杂。

  二、我国产业结构与从业状况

  截止2013年年末,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持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个百分点,略低于上年末的4.09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个百分点。

  从改善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来讲首要任务是增加民众的收入。在我国,农民占社会人口总数还很多,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却普遍较低,增加农民的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

  三、宏观数据与模型设定

  以下开始对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研究,以便发现其规律。

  r=■■

  经过表1数据可知,农民和城市居民和GDP是正相关的,可以求出表2相应的相关系数。

  根据相关系数相关度关系:

  四、分析与对策

  依据表1得出表2:城市居民收入与GDP相关系数为0.997799795与农民收入与GDP相关系数为0.959642214在0.8—1之间,所以可以判断他们的相关性是极强相关,根据表1从宏观上判断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收入增加,可以知道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总比农民人均收入高。其相关系数同样城市居民的要比农民的大,说明更强,增加GDP可以使得收入增加,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但是GDP盲目增加会带来环境和社会的承载能力问题,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协整理论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理论,纪玉山和吴勇民在用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动态均衡关系,这就是协整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关系存在于根据协整方程建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之中。而分析结果虽然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律的正确性,但却否认了库兹涅茨的收入决定论。至少在我国大陆,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不是相反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