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不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旅游基础设施的充分供给为前提条件。武陵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这一方面受武陵山片区地方政府财政紧缺,用于投资基础设施的项目资金受限有关。另一方面该地区处四省交汇处,属于行政边缘地带,经济辐射不足,政府间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上博弈。
(3)直接融资项目规模小,投资意愿不足。武陵山片区现有文化旅游企业呈现明显的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抵押担保品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直接融资的投入。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属于创意型高风险产业,需要有人才支撑和项目拉动。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长期落后的局面,基本处于封闭发展的内循环模式,对外联系合作较少,缺乏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和积极主动争取投资的意识和途径。同时受区位条件制约,从事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精通项目规划设计和营销类的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和深度开发不够,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发展落后,不能很好吸引外来投资。
2.2 文化旅游产业经营分散,缺乏聚集效应与品牌效应,吸引投资能力差
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内生动力尚未真正形成,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同时,受行政区域划分制约严重,该地区分属四省,各自为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不利于中心城市的形成,推进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也难以形成。文化旅游开发同质性高,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使片区形成不了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文化旅游产业空间集聚与示范效应未得到凸显,从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据统计,迄今为止,在273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湘鄂渝黔三省一市共有26个,其中重庆市6个,贵州省3个,湖北省有8个,湖南省9个,而武陵山片区只有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列。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来看,湘鄂渝黔三省一市共命名了131个,而武陵山片区仅有9个。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个也没有。缺少优质文化旅游品牌和文化产业基地不能有效吸引外来投资。
2.3 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相对滞后,金融扶持模式僵化
文化旅游产业金融扶持渠道单一、模式单一,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武陵山区来说,一是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的门槛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项目难以满足要求。二是武陵山区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起步晚,发展缓慢。目前,该地区仅有两家上市公司,缺乏更多优质文化旅游企业进入股市融资,而债券资金真正用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还较少,严重削弱了金融扶持力度。三是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创新不足,成为制约该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该地区风险投资行政化色彩明显,独立进行市场运作能力弱,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四是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银行卡和信用卡的使用尚未得到全面推广,“旅游一卡通”局限性很大。
3 对策建议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开放、宽松的融资环境
信心与金钱同等重要。武陵山区被冠以老少边贫地区,但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武陵山区,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对文化旅游产业金融支持的决心和信心,率先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共性发展平台,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从而推动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力提升。政府应逐渐放开行政事业管制,允许并鼓励文化旅游企业走多渠道的融资路子,强调商业运作,按市场规律经营,走市场化发展之路,以此激发对文化旅游企业融资的内在活力,增强文化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并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
3.2 政府主导,强化金融政策扶持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政府要充分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特性,不断增加旅游要素的文化含量,积极支持具有示范性的重点优质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旅游文化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并着力培养文化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融资能力等。具体包括:一是充分借助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利条件,争取政策倾斜,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力度。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入,扩大文化旅游业投资规模,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发展规划、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公共服务,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并扶持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一批重点品牌,扩大影响力。三是注重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大胆探索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完善资本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对与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
3.3 打造武陵山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武陵山区行政区域跨四省市,客观不利于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近年来,四省武陵山区县(市)政府多次召开经济协作会议和“大武陵旅游圈”研讨会议,努力探索武陵山区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之路,但实际推进力度不大。基于武陵山区“山同脉,水同源,文同质”的独特资源属性和地理位置,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适合走跨区域协同发展之路,走政、校、企、研深度合作之路。政府应强化大整合、大合作、大市场意识,提高武陵山旅游开发整体意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上形成合作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
3.4 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1)开发新型个性化信贷产品。打破传统的有形资产抵押贷款模式,充分考虑该地区文化旅游企业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互保联保,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建立担保互助型组织,提升担保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开办票据贴现业务,并积极争取政府再贴现优惠政策支持。
(2)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推行“旅游金融体”,实现行业内部资金融通;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进入初创阶段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旅游业态;鼓励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尝试资产证券化试点;支持并培育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政府融资型上市公司逐渐向商业化运作转型;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和公司债券等方式融资,实现多种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3)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消费信贷市场,改善支付手段,创新的结算方式。加强金融机构间同业合作,综合利用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培育中介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叶春明,赵宇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
[2]卓尚进,陈宝树等.为武陵山区发展插上翅膀[N].金融时报,2012-06-28.
[3]饶文津.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策略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0,(1).
[4]杜晓军.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J].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2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