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汉语基本数词的方位隐喻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2)

时间:2014-06-17 15:13 点击:
随着古人对方位的进一步认识,原来的四方(东、南、西、北)加上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形成了八方的概念。八也确是日常实用范围内二维空间(仅由长度和宽度两个要素所组成的平面空间)的全方位之数。八方

  随着古人对方位的进一步认识,原来的四方(东、南、西、北)加上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形成了“八方”的概念。“八”也确是日常实用范围内二维空间(仅由长度和宽度两个要素所组成的平面空间)的全方位之数。“八方、八面”便是“各方、一切方位”。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由此,“八”也有了隐喻“多、大、高”的功能。如“八斗才”用来比喻才高。(唐)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陈王八斗才。”也省作“八斗”,(唐)赵嘏《广陵答崔琛》诗:“八斗已自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明)汪道昆《洛水悲》:“帝子驰名八斗,神人结好重渊。”又如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其他的如“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面来风”,俗语的“八辈子”、“八辈祖宗”、“七荤八素”、“八杆子打不着(比喻关系很远或毫无关系)”等等,无不虚指“多”,尤其当“四面”、“八方”合用时,更加强调囊括一切方位。

  2.2 “五”、“九”

  “四方”加上表位置的“中”即为“五方”,同样,“九方”是“八方”加上中央位置的合称。二者都是汉民族强烈的中央观念渗入方位观的衍生物。

  较早出现“五方”说法的是《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汉书·地理志》有“五方杂厝”一语,后演变为“五方杂处”,形容大城市居民来自各地(五方),一直沿用至今。“五方”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由于战国后期五行学说的风行。如前所述,按五行建构起来的世界图式尽可能地网罗了各领域、各事物,均以五数统括名称,方位之数也不例外,由四方变成五方便也顺理成章。值得注意的是,中位的加入不仅仅是使四方变成五方,更起着统领四方,突出和强调中央的作用。“中国”、“中华”概念的产生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来自于自以为居天下之中、周围其他地区为“四方”、其他部族为“四夷”的认识,含有强烈的空间上和政治上的中央观念。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极度推崇“中”的文化里,中数“五”同时获得至上尊荣。

  相对而言,“九方”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但方位以“九”划分在古代却是相当普遍的。上文提到的《洛书》中有九个符号,就分别分布在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角以及中央共九个方位。难怪韩永贤先生的考证结果是:《洛书》为方位图,是远古游牧时期的罗盘。其他空间划分与地名总括用“九”数的例子不胜枚举。《吕氏春秋·有始》中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土,山有九塞,泽有九薮”的说法,“九野(天穹九个区域)”、“九州”、“九山”、“九塞”、“九薮”皆有具体其名。其中“九州”是最为常用的,尽管我国行政区划早已不止九数了,但人们习惯上仍把九州当作中国领土、版图的代称,可见以“九”进行空间划分的方法如同陆游名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语深入人心。与“九州”同义的还有“九有”、“九牧”、“九囿”、“九域”、“九区”、“九野”、“九垓”、“九围”、“九原”、“九壤”、“九隅”等等。例如(以下选例均出自《汉典》):

  九有:《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统治)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杜牧《阿房宫赋》:“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清)黄遵宪《感事》诗之二:“茫茫九有古禹域,南北东西尽戎狄。”

  九牧:《荀子·解蔽》:“文王监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杨倞注:“九牧,九州也。”《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后汉书·孔融传》:“以九牧之地,千八百君。”李贤注:“以九州之人养千八百君也。”(宋)陆游《送黄文叔守福州》诗:“议论前修似,声名九牧传。”

  2.3 “六”、“十”

  “六”和“十”与“四”、“五”、“八”、“九”不同,包含的是基本的立体方位认知,是三维空间的方位之数。基本平面“四方”、“八方”加上“上”、“下”就形成了“六方”、“十方”的空间概念。

  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非常形象,感觉人类处于天地之间,被上下四方所包围和封闭,好像置身于一个六面闭合的大盒子里,由此产生了“六合”这一词语。“六合”在空间上就指上、下、左、右、前、后,又指天下(世界)。《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贾谊《过秦论》:“吞二国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六合”概念的产生来自古人直观的体验,但除此外,由于中国古代几何学的不发达,从三维空间角度谈“六”的较少。但六面立方体的骰子是个小的“六合”之物,若六人掷骰,点数相同,有“六合同春”的说法。骰子的六面分别有一到六个着色圆点,六点即为满点,因而“六”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多”的极限。俗语有“穷出七来了”、“说出七来也不行”等说法,出七即超出极限,出现奇迹。“三”虚化为“多”义源于原始人对数目的认识止于“三”;“八”表“多”义源自“八方”是平面方位的最高止数;“九”表“多”义源自“九”为阳数之最等等。笔者认为“六”表多数应源于古人对三维空间的“六合”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上、下、前、后、左、右为立体空间的全数,足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一般认识,骰子即是宇宙六合的模拟之物。

  “十方”与“六合”之意接近,特殊的是,“十方”最早是佛教用语。《宋书·诃罗丹国传》:“眉间白豪,普照十方。”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号招贤大师》:“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金身。”常见的“十面埋伏”之类说法仍表平面空间的各处之意,而非三维空间中的“十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王步贵.神秘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张红运.数字与时空——古老数字的文化内涵[J].汉字文化,1999(3).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