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E学习环”模式主要由引入、探究、解释、扩展、评价五个阶段构成,是常用于概念转变的探究教学模式,将“5-E学习环”模式运用于探究实验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5-E学习环”;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21-0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科学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人人具有科学素养”正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加强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能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5-E学习环”模式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升素养。 “5-E学习环”模式主要由五个阶段构成,即引入、探究、解释、扩展、评价[1]。下面以“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一课为例介绍“5-E学习环”模式在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5-E学习环”模式引入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想要探究的、能探究的并且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关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所知多为间接经验,且对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所知较少,因此,教师先展示各地区因遭受酸雨,森林、庄稼被毁,建筑、文物被腐蚀、破坏等图片,介绍这些环境问题是由酸雨引起的。教师进一步解释,酸雨即是pH值小于5.65的雨,并解释近些年酸雨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释放出酸性气体有关。教师提问:你知道酸雨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提示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经小组讨论可提出问题:酸雨能否影响种子的萌发? 二、探索——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探索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包括材料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果的记录等。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解决他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方案设计或实验操作有疏漏、失误时,应及时作为指导者提醒学生,以免严重影响实验的结果。 在学生设计实验前,教师补充溶液酸碱性、pH的测定和计算等化学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小组内每个人都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内交流。有些同学实验设计不够完善,只考虑到给种子喷洒酸雨,然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忽略了对照实验的设计。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在设计实验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不同污染程度的雨水(酸度不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否相同?小组互相交流后,讨论整合优化小组的实验方案,并由组长向全班展示。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疑问。例如,选择哪些种子进行实验?实验种子的数量是选择一粒,还是多粒?溶液的pH梯度设置几个?针对这些问题全班再进行讨论,各组完善探究方案。教师给出一个可参考的方案,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进行同样的实验。 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只考虑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步骤,而没有考虑结果的记录,教师及时提示学生,除了设计实验方案,还需要考虑:①实验要观察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③如何操作并记录?学生可能会想到诸如测量法,拍照法等记录方式。关于如何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记录哪些指标?仅仅记录种子发芽率够不够?如果还测量芽的长度,多长时间记录一次?等等。 各小组确定了实验设计方案后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各小组每天固定时段,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 三、解释——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解释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观察、记录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能够说出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实验结果说了什么问题等。通过科学的分析、逻辑的推理和合理的解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环节教师应注意追问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例如第四小组根据他们的实验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种子的出芽率是指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期内出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比,是反映种子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也可从中看出外界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5天实验的观察以及测量,学生发现清水和pH5的溶液中,种子的萌发率85%、90%,随着溶液pH值降低萌发率也在降低,pH2和pH3时种子萌发率分别是52.5%和57.5%。溶液pH值过低也会影响种子萌发的长度,pH2和pH3时的平均芽长是2.8cm和3.6cm,随着pH升高平均芽长也在增长,清水中平均芽长最长为5.2cm。 学生对结果的记录基本准确,对数据的统计也可以做得比较合适。不过,对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需要教师的帮助。例如,种子未能完全萌发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外界温度和自身条件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学生就可以较好地理解实验中现象。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酸雨会对黄豆种子的萌发产生不利影响。 四、扩展——总结反思,提升应用 得出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整个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反思时提出在实验过程中的困惑,提升探究技能,获得进一步认识。 ①不同浓度的酸雨如何配置?(pH试纸颜色不容易辨清,难以区分pH梯度很近的酸溶液)。我们讨论的改进方案是先配制pH2的溶液(取1ml37%的盐酸兑成1000ml溶液),然后逐个稀释10倍,配成(pH2~pH5)的实验用液。 ②pH为4的溶液一组里有一粒种子芽长得很长,明显长于其他溶液中的种子,怎么解释?讨论后,大家认为:可能因种子自身条件不同,萌发长度和数目也会有差异。由此我们总结,正是因为如此,每组实验我们都各要用40粒种子,最后萌发情况(萌发率和长度)要求平均值,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③由于不同种类的种子本身特性不同,那么酸雨对不同种类作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是否相同?综合全班各小组的实验,对比用绿豆、水稻、玉米、小麦等种子开展实验的结果,最后,全班共同得出的结论是:酸雨对绿豆、黄豆、玉米、小麦等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利影响。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怎样开展探究酸雨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呢?就这个问题,教师组织讨论新的探究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