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怪异的现象:讲人文性多了,提工具性少了;观看图片影视的机会多了,真正研读文本的时间少了;热热闹闹搞天马行空式的探究多了,扎扎实实咀嚼文本字词的功夫少了……一言以蔽之:语文味淡了,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面对语文课被异化的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那就是——抓住文本特征,重视语言训练。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近年来提出了“本色语文”的主张,他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也在其专著《我即语文》中专辟一章《不要动摇语文的工具性》,他旗帜鲜明地回答:“若问对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有什么展望,我还是老话一句,必须认真按照语文工具的性质规律,把语文课切切实实上成工具课。”两位前辈的主张真乃振聋发聩,一语中的!那么,语文课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以语言为核心,重视语言训练?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也就是必须紧紧抓住文本特征。 一、长文短教,短文长教,让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面对篇幅长、内容多的课文,有的老师抱怨:这么长的文章,从作者介绍到情节梳理到主旨概括再到写作特色的总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区区两个课时(最多三课时),按部就班下来,早已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如何还能进行细致的语言揣摩,关键句的分析?我要说,此言谬矣!我们何不来个大刀阔斧地变通呢。长文短教,抓住要害,提纲挈领,教学长文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笔者于2012年10月随福建省名师送培下乡讲学团到永泰县城关中学举行借班公开教学,我执教的班级是初二(1)班,课文是传统经典篇目《阿长与山海经》。对于初二学生来说,鲁迅的这篇超过3000字的叙事散文当属长文了。怎么办?我决定采取让学生给阿长设计名片(内含原名:无;又名:长妈妈、阿妈、阿长;职业:保姆;文化程度:文盲;婚姻状况:孀居)的做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克服阅读长文的畏难情绪。学生通过共同设计这一小小的名片就能轻易了解阿长的基本状况。接下来我用问题激趣的办法要学生给阿长打分,我的问题是:“如果你是当年的鲁迅,你准备给阿长打多少分?并根据课文说说理由。”这样就引导学生注意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根据。如此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找出文中关于“我”对阿长态度的词语和句子,如“憎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等等,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了作者构思上的良苦用心——通过前半部分写儿时的“我”对阿长的“抑”来衬托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扬”。我还趁热打铁,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诵最后两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所涌起的对阿长的无限怀念之情。如此长文短教,整节课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充满着语言体验的乐趣。
长文要短教,短文呢?不妨长教。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黔之驴》总共才106字,这么短的一篇文言寓言,黄老师先在与学生你来我往的对话中疏通了课文中的几个难写的字,难读的音和难懂的词,如“慭慭”“噬”“狎”“”等,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黔驴技穷”这一成语的主角是“黔驴”的事实来一次成语再造,但主角必须是课文中的另一动物“黔虎”。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被霎时点燃,争先说是“黔虎识驴”、“黔虎之智”、“黔虎之谋”等等,互不相让,见仁见智。接着,黄老师启发大家道;“这篇课文从体裁上来说是一则寓言,也就是作者借动物或植物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揭示一个大道理。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驴或虎),这个故事又该如何说?引导学生学会人称转换来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我是一只来到贵州的驴(或者虎)……不难看出,黄老师通过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又让学生“创造”了成语,还学会了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讲故事,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