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周敏,女,1978年生,现任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副校长,兼语文学科教师。1997年参加工作,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本科学历。曾在建邺区“五四杯”青年教师赛课中获一等奖;2012年在“全国学习力提升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中成功展示一节观摩课,收到与会专家好评。近年来,多篇论文陆续在省、市、区获奖及发表。曾多次荣获“建邺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共产党员”及“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语文教学能手教师”等荣誉称号。 德国哲学家海格德尔说过,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即“他得学会让他们学”。从教十余年来,我积极践行“让学”的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努力打造“让学课堂”。我对“让学”的认识是:教师以“唤醒”的方式,把学习的方便让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让学也是一种激发,让学生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最终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 一、“让发现”:令识字变得轻松有趣 当年,我初次任教一年级语文,孩子们识字量小,不能进行自主阅读。汉字结构复杂,笔画繁琐,如果一味枯燥乏味地识字,那么不仅教学难度大,而且极易减少儿童对识字的兴趣。如何才能突破这一难点?为孩子打开自主阅读的大门? 一天我带6岁的儿子去超市购物,刚接近目的地,儿子便用小手指着超市的招牌自言自语道:“家乐福超市!”我很诧异,因为之前并没有教儿子识过字,他是怎么认识店名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终于悟出:语文本来源自生活,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进而对语文产生亲切感。 随后,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语文,培养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知识的“慧眼”。为此,我动员全班家长为每位孩子准备一本大大的、厚厚的、精美的“剪贴本”作为“识字宝典”,请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收集、剪贴和识记在生活中遇见的汉字,每周带到学校来展示、交流。学习汉字变得简单、有趣!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和交流,及时并赞赏他们的“作品”,让每一位孩子充分体验到在生活中“发现”汉字、“发现”语文知识的乐趣!如此一来,孩子们收集、剪贴的汉字的积极性就高了,他们“识字宝典”上的汉字也更加精彩纷呈:“小馒头”“苏打饼干”“牛奶”“洗发水”“洗衣粉”等生活中的汉字不断增加…… 孩子们认识的汉字也越来越多,他们自主识字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家长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对识字的兴趣与日俱增。他们带孩子上街,孩子会主动问商店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字;带孩子乘坐公交车,他们也会好奇地指着公交站牌询问站名;去超市购物,孩子们会指着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汉字打破沙锅问到底……坚持了一个学期,孩子们已经能独立阅读绘本读物了,有些孩子甚至能阅读童话故事! 二、“让观察”:使习作表达准确生动 一次习作课上,我让学生尝试写写身边最熟悉的人,要求用一段话写出人物外貌的具体特征。我在讲台上洋洋洒洒地讲了很多描写人物外貌的要领:重点要写出人物的长相和衣着、描写要有顺序、尽量多用一点成语以及比喻句等修辞手法…… 孩子们一番奋笔疾书后,习作收了上来。我翻开语文课代表鲁佳诺同学的习作,一段文字展现眼前:“她长着一双黑葡萄似的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圆圆的脸蛋白里透红,笑起来时脸蛋红扑扑的,像一只可爱的红苹果。”
我正准备提笔写上一番夸赞之词,可仔细一看,她的习作题目居然是《我的奶奶》!当时我就懵了!真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一番苦口婆心的习作技巧讲授,到头来换来的是如此的“东施效颦”。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一段文字:“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让孩子动笔之前,我引导他们去仔细观察人物外貌了吗?没有!我引导孩子去认真观察事物吗?也没有!难怪鲁佳诺笔下的奶奶长了张“苹果脸”呢!终于找到答案了!看来,习作教学并非是单纯的传授和讲解习作技巧,脱离了对具体人物、事物的细致观察,即便传授再多的写作技巧,孩子笔下的文字也是空泛的华丽辞藻,以至于歪曲、扭曲了人(事)物的本来面貌,完全变了形、走了样!我匆匆走进教室:“今天老师只给你们布置一项作业:回去后再仔细、认真地观察你所描写的人物外貌,把自己的新发现写进习作里。明天我们来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谁的习作让人一猜就中,那就证明谁的习作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