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表演得精彩,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语文课堂的精彩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能不能很好的互动交流,而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 一.提问题要讲究策略,少而精 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提问的时候不要拐弯抹角,不重复提问题,最好是直击问题中心,简洁明了又不失知识性。就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当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课文情节的时候,"小说围绕梦想写了些什么东西?"就绕了一个大弯,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最好的提问方式就是直接,"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再加以引导。因此,课堂所设的问题要做到少而精,不重复不绕弯,既点到关键和重点,又让学生明白回答的方向和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提问要抓住重点,精确合理 课堂提问必须要服从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脱离了这个,那么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设置是失败的。如《一个人的遭遇》这一篇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小说的主题""领会作品的精神实质"等,那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些展开,这样提问才不至于很突兀以致学生一脸茫然。提问时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是什么""为什么"等提问方式太多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兴趣就大打折扣。提问的语言表述要清晰、具体、易懂,又不失趣味性,这样能够使学生抓住回答的重点,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 三.提问要"因材施问",面向全体 教师所设的问题应有难易之分,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这样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加上教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问也要讲究技巧,"如果我是文中的人物,我应该会……"或者"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方式"等等,通过这些情节设置,将开小差的学生拉回课堂,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这样的课堂才不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才能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在互动中掌握课文重点的目的。 四.抓住重点,设置疑难 随着课外辅导书的增多,如果课堂上教师还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可能产生一种厌倦心理。这需要教师深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就教学目的和文章疑难处设问题,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障碍",就意味着学生把握了重要知识点,思维也得到训练,无形中就加深了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独具慧眼,围绕矛盾设问题,这样对课堂的驾驭才显得举重若轻,得心应手。比如《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要抓住"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让学生掌握演讲技巧,《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美与丑"的矛盾,由此展开对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了解人性的复杂美丑等等。 五.提问要"活",既能够开门见山,又适时曲径通幽 学生一般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课堂上教师恰当的提问大大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死板的提问,总是反反复复,没有什么新意,也没什么启发性,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更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会把握重点,变通提问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灵活地把直接了当的问题换成"曲径通幽"、委婉的方式提出,抓住课堂深度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那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单靠"无径通幽"仍不够,教师要设法使所设问题新颖,有新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得课堂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达到"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很快把书本知识转换成语文素养,并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提问的精心设计,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其乐无穷。 总之,教师要特别重视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跳开强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应做到深与浅,远与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所问的问题要有知识性、趣味性,既有挑战性又极具延展性。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对问题设计的要求更高,教师设置问题时,不仅要精心准备解决该问题的内容、思路、方法等,还要做好学生回答时出现争议答案的万全准备,以便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同思路的回答,并能够适当加以点拨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