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

时间:2014-02-18 15:39 点击: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而要实现预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目标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般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主要叙述了学生在学完信息技术课程后所引起的认识作用、思考作用、理解、技能、鉴赏、态度等信息素养方面的行为变革。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教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将来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
  认知是指通过感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并探明其性质的过程。它可以分成以下几类:①知识,即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目标包括计算机的概念、作用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等;②领会,即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计算机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阐述计算机的实际应用;③应用,即在某些特定和具体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如学生学习和熟悉了"画笔"的功能后,在遇到其他的画图软件时,就能触类旁通地使用它们;④分析,即把整体的知识材料分解为各种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考查学生对问题、信息或解题方法的分析能力,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⑤综合,即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学生在学习了程序设计的各方面知识后,能独立编写计算机应用程序,并能根据现实需要,编制出具有创新性的计算机软件系统;⑥评价,即根据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要求,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如计算机和网络对社会、伦理、法律、安全、个人权利等问题所产生的影响等。
  2.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这七类。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如计算机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的操作,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操作都属于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①认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动作忙乱而不协调,出现错误的操作后往往不知所措;②联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技能的局部动作被综合化,从而形成一个连续技能的整体;③自动化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固定下来,表明基本动作技术已进入熟练阶段。
  3.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类。其形成过程包括:①顺从,即指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但在认识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教师有必要限制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在外显行为上遵从行为规范;②认同,即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如经过教师的说教,学生能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这就表明学生对成为一名合法网民的价值内化程度已达到认同水平;③内化,即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上网时,学生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使用上网礼仪,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网际关系。
  分析教学目标有助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可以作为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确保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