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质是人的属性、特性、本质在现实的人身上的具体实现。先天生理条件是人的素质的自然物质基础,但作为人的素养和品质主要是后天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可见,作为社会的人,大学生的素质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而这取决于大学教育理念。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策略是影响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 一、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知 1.关于大学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中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不难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铸就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品质;认为大学培养的人不是供给他人使用的商品(产品),应该是具有创造和改变社会的能力,并能为社会服务的人。叶芃在《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一文中,也认为"大学教育理念是对大学自身的价值、目的、使命等的认识与追求,是人们对大学臻于最完美境界的观念,是大学的灵魂。"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期的大学教育理念。 2.关于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人的素质包括品德素质,即人必须具有在社会历史与发展中凝结并约定俗成的意识和行为规范;智力素质,即人在通过培养与学习后所获得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能力;实践素质,即人在受教育后,将所获得的知识正确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体能素质,即人在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备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即人在驾驭工作与面对社会所具备的正常心理活动;审美素质,即人对社会发展中的事件进行鉴别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情感素质,即人在面对社会发展时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由于人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能,因而人的素质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3.提高人的素质,是大众化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十余年了,其显著特征就是办学规模的扩张和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高等教育,也使得大学在软硬件办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建设上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更多国民的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不是人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而是作为一个完全的现代人的全面品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文明的社会同时又能提高人的素质,这样便形成了社会文明的良性循环。 4.现阶段对大学教育理念存在不同的认知 政府认为大学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四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大学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高全民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由于政府的要求,大学还承担着一项艰巨的就业任务(这项工作给大学赋予了就业职能)。社会民众也认为,大学教育的理念就是制造商品,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就是接受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大学教育理念认知上的这三种偏差,使得政府、大学与社会民众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就业策略对大学教育理念的影响 1.政府主导的就业策略 当前,大学的就业工作由政府主导,但实际上,这项工作落在了大学身上。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了大学就业工作的评估条例,明确了就业工作的各项要求,并且实行问责制,评估不达标的大学将停止直至取消相应专业的招生资格。这一任务的明确要求,使得大学在完成育人任务的同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事学生的就业工作。为了完成就业任务,大学还必须调整教学计划,以应对就业任务,有些大学甚至把完成就业任务放在了教育工作的首位。这在无形中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应,即把大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等同起来。 2.就业策略影响了社会民众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知 现行就业观、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就业习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官本位思想是人们求学的原动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受社会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的限制,仅有少部分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些人在职业选择上也享有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在市场经济时代,受社会巨大变革的影响,大众化高等教育成为必然,满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和谋求一份好工作的愿望,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民众在主观上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而忽视了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这一重要目的。 3.就业策略影响了大学自身建设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提高人的素质,是以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的,而学科建设有自身的规律,是不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由于大学承担着就业任务,而就业市场又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导致学科专业建设出现了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过分追求与就业相适应的实用性教育,忽视了学科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已在部分大学出现,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三、回归大学教育之根本,倡导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大学教育理念 1.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任务,把大学从繁重的就业任务中解放出来 毋庸置疑,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大学教育理念的主旨。当然,大学也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因为大学学科专业的设定是根据市场而定的,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大学却把完成就业任务放在了首要位置,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2.履行好政府职能,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政府要管好教育,主导大学的教学改革,提升和丰富大学教育理念,使大学更加具备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能力;二是政府应该承担大学就业责任,把就业任务落实到相应的职能部门,真正解除大学的负担,并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努力为大学分担就业任务,同时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在受教育与就业之间存在的困惑。 3.树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大学教育理念,处理好接受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要树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旨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广泛宣传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社会民众充分认识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处理好接受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就是让民众明白,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及其技能谋生居于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志尚,陈金芳.关于人的素质的两个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2]叶芃.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3]江永红,张燕喜.人的素质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学家,2005,(4). [4]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5]丁心镜.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就业策略建构[J].教育探索,20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