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应该自语文课堂开始,合理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从而增加教学及生活的相互联系与交流,赋予课文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捕捉内容,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在生活中捕捉教学内容。 (一)联系生活实践,寻找教学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着语文。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时联系大自然,让其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接触的实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倡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生阅历影响着其语文水平,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读写听说训练。 (二)探寻生活素材,挖掘课程内涵 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地利用与探寻课程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在诸多活动中灵活的学习与使用语文,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其他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从而扩展眼界,丰富学生个人阅历,积累经验,有效地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与之相关的生活素材,并对诸多教材涉及的领域与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扩充知识点,深挖课程内涵,丰富学生感受,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素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语文。 (三)展示生活色彩,丰富语文教学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即为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因此,学校应积极地为学生创建学习条件,例如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将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其生活阅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与充分地了解生活。也可把解决生活问题与语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如写竞选演讲稿等。不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其对语文的灵活运用能力,实现生活和语文更加有机的结合。 二、回归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生活中的角色关系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实施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重要,当二者彼此关心、尊重的时候,才能相互和谐、融洽地相处。而在此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放松,心情舒畅,挖掘自我、展示自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完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学生自然本性,实现个性化教学。就像生活中的长者和孩子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彼此沟通、讨论。对彼此的优点给予赞扬,对缺点给予指正,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及大胆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活、感知生活。 三、注重体验,让教学方法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质就是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让语文的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发展过程相一致,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朱小蔓教授指出:"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情境性的,生活是处在情境中的,离开情境,很难理解和运用知识。"所以,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生活。 (一)让学生在社会中真切体验 社会的语文生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影响深远。因此,要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设身处地去体验。如让学生收集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学习饱含哲理的群众语言,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总之,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去身体力行,去亲身体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帮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观察中了解生活,在观察中热爱生活,在观察中获得语文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所有事物,并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积累大量语文素材。 (三)挖掘多样的体验渠道 除了在自然、社会中真实体验,也可以在教学中围绕一个概念,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情境,给其铺垫情感基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其全身心投入,达到高效的学习。如用音乐渲染来营造氛围,用游戏活动来再现情境等,让学生在多种情景中深切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