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生存于四个世界中:生活世界、心灵世界、知识世界、虚拟世界。由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相对单调,所以,他们的写作思维常常更多地沉溺于知识世界、虚拟世界中,呈现"虚假化""无我化""伪个性化""成人化""美文化"等现象。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指令性文件,从课程意义上说,日常作文教学中更应该依据的是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抓住高考作文指导的核心。对学生的写作态度,课标提出"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对教师的写作指导,课标提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全力以赴地写着失去了灵魂的作文。高考作文很少能看到"真我"的存在--观点、思路在撞车,题材、论据在撞车,语言、情感也在撞车……模式化严重的作文甚至被嘲讽生成了一种新的体式--"高考体"。特级教师张丽钧认为,"高考体"这个怪胎的父亲是社会风气,母亲是高考制度。我以为,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师。目前许多教师习惯的作文指导是以坊间流传的高考作文批阅标准为依据的。作文教学内容是封闭的,评价标准程式化的,作文评语是套话式的。基于课标关于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的要求,高考作文指导应该有三个转向:写作观念应从"迎合"转向"真诚",激励"我手写我心";写作空间应从"课堂"转向"生活",倡导"开窗放入大江来";写作思维,应从"模式"转向"个性",文章贵在直舒胸臆。 一、真诚生活,引领真挚写作 很多学生并未清醒地认知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更不要谈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在作文中表达了,这也就是学生作文常常以大话压人、空话炫人、虚话骗人的根源。这里涉及到一个真诚的问题。对生活真诚,就是要用心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己真诚,就是常保赤子之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写作真诚,就是要绝不复制别人,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 真诚二字,看似简单,明白却是最难的。因为对高考高分的向往,师生会朝着"评分标准"奔忙,追求所谓的"深刻""厚重""新颖",常常绞尽脑汁,却很少动心。 写作,应该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上。前苏联文学大师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写道:"每一个刹那,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情感、思想是健康的种子,体验着的生活,正是孕育它茁壮成长的沃土与气候。 写作,如同在生命的河流边独舞。你是永远不同于"一类"的"这一个",不做"人面鹦鹉",是灵魂的方向也是写作的方向。青春少年渐渐苏醒的自我意识,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涉世未深的少年蓦然发现生活驳杂,无忧无虑的青春开始体会愁肠百结,从而诉说肺腑,披露肝胆,文章就能表现丰盈的精神世界。 班上有位缺少写作自信的孩子,真切地写下以下的文字,印证了真挚写作的魅力: 儿时,爸总是喜欢拍我的后脑勺。也许那个动作不是拍,而是抚摩--从我的头顶往下滑,再向上抚。我可以清晰地感到我的每一根头发在他的手指下弹起,又被抚平。就这样两次,他算是给我打了招呼也像是做给别人看:喏,这就是我儿子!这情形真的很像老猴子替小猴子捉虱子--每当他摸我时就是这感觉……我真的长大了,爸再不摸我的后脑勺了,改成了拍肩;我做错了事,他只在一旁沉默;我真的很怀念他老猴子式的抚摩,我也很想摸摸他!但或许不可以--哪有儿子摸老子的呢? 二、思悟生存,追求情理融合 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正是"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关键。"审美化",是治愈学生"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的良药。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还要"超越"生活--在想象联想中思考人生本相,咀嚼人生况味,提炼人生境界。 学生作文中的败篇,往往是立意轻飘、表达轻佻,稀稀松松、汤汤水水,既无涟漪,又无回澜;而丰厚的华章,常常让读者体会到深刻犀利、热烈执着。清朝的著名诗论家叶燮以"理、事、情"作为诗之三要素,并以"理"居首位,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一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思悟亲情: 他们的笑容让我愉快,他们的忧愁让我挂怀,他们的宁静让我沉默,他们的匆忙让我不安。为了他们而更好地活着,这是我的花儿给我的生活的提醒。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予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越加美丽,我因确知而更觉幸福。 这样情理融合的文字,令我想起古代诗歌的"寄寓""讽喻"说,袁枚说的很对:"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而能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他一定并非只靠头脑活着,还靠心灵,靠生命整体。思考、发现、表达不仅是一种能力,它们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生存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