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部分特殊的群体--胆小、娇气学生,他们在同伴练习的时候,悄悄地躲在一旁,而当同伴体验到成功喜悦的时候,他们却还在苦苦练习。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类学生,为鼓励他们敢于尝试、敢于练习,做了很多尝试,现将三种方法与大家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错觉法 案例一:在一次跳高测试中,笔者将横杆的高度放在0.9米的高度上,两个跳高架之间距离为2.5米,每人有三次试跳机会,结果及格率仅为60%左右。后来笔者将两个横杆距离拉长至4米,横杆的高度不变,还是每人三次试跳机会,这次及格率一下子提高到80%左右。 分析:错觉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合理利用错觉,可以使那部分胆小娇气的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去挑战自认为无法完成的动作。上述案例是利用距离的错觉,除了拉长跳高架之间的距离外,我们也可以在跳高练习和测试中提高垫子的高度,练习的效果也是一样的。跳高中所运用的是高度距离错觉,在快速跑时也可以巧妙地利用长度距离错觉,一般的50米跑道较窄,而且跑道上那么多线条,让学生看上去就50米很远,就产生了练习的恐惧感,我们可以在田径场的中间,划几根跑道线,増大每道间距到2米,距离仍然是50米,这样学生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会提高了。除了距离错觉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形状错觉,如在实心球练习时,可以放置大小不一的两种球(重量一样),让学生选择练习,那部分胆小的学生,本来担心自己的力量不够而抛不远,当他们看到小球时,本能地认为小球应该是轻一点,这样他们也敢于甚至乐于练习了。 二、逆向法 案例二:在上初二(8)的支撑跳跃课时,笔者发现张同学总是躲在后面,每次轮到他练习时,便又溜到队伍的后面。笔者将他带到一边,询问原因,他说害怕摔倒,不敢跳。为了克服心理障碍,我便让他原地练习手撑山羊跳跃的动作,经过几次练习,他有了一个动作概念,也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融入到了练习的队伍中。 分析:我们的体育课都习惯于按照固定的教学方法和顺序进行。其实,对于某些内容,尤其是像单杠、支撑跳跃等器械体操这样难度较大的内容,如果再按正常的教学方法和顺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出现胆怯、畏难的心理,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我们不妨倒过来思考,反过去想或许会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学习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教师做完整示范后便先学习助跑与起跳,然后学习支撑跳跃动作。但在练习时总有几个同学会躲在练习队伍的后面,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动作体验,害怕跳跃时会摔倒。我们不妨让这部分同学先体验下支撑跳跃动作,在其获得完成动作的成功体验的同时,也消除了心理障碍,建立起了练习的自信心。又如在教授单杠单腿蹬地翻上动作时,很多同学由于缺乏正确的动作概念和用力方法,练习了几次课也完成不了动作。他们可先学习支撑慢翻下,在动作熟练以后再学习单腿蹬地翻上。还有在行进间投篮教学时,很多初学者上、下肢的动作很难协调完成,我们可以先从最后的投篮动作开始,让练习者站在篮下,体验动作,然后再加上行进间的脚步动作。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目标法 案例三:王同学是班上最胆小的学生,上体育课时对于稍微有点难度的动作,便不敢练习了,也缺乏与同伴的交流,基本处于孤立的状态。为引导他多尝试、多练习,笔者给他提出了一个目标,即每节课要主动展示动作或发言10次,主动与同伴交流15次,教师进行及时的监督与鼓励,以提高主动练习、发言、交流等行为的出现频率。经过一段时间,该同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与同伴也相处融洽。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胆小娇气的同学之所以害怕练习,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动作的思考与分析,从动作表象上判断出自己是否能够完成,然后便直接联想到一旦练习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如支撑跳跃会摔倒、投篮时投不进篮筐等等,于是他们便产生了对动作的畏惧感。因此,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有利于他们对动作技术的理解,于是他们知道了在支撑跳跃中只要正确完成动作便不会摔倒,而且教师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投篮动作经过反复练习,在掌握了正确动作后,便可以提高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消除了练习的心理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