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其一,一部分学生及家长以学习技能、顺利就业为目标,并未完全认识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的基本特点及远期作用;其二,初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及中考成绩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存在排斥心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做到兴趣启发,有效展开教学重点、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难题。在教学设计的众多环节中,预习环节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流于形式的预习设计,会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 一、中职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心态及特点 一门课程的开始,源于课程的准备与设计。一篇课文的开始,源于精心的任务布置与安排。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建构知识的前提即学生先具备了解知识的主动性。与初中、高中学生不同,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弱,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种心态。 (一)中职学生入学之后普遍感到课程较为轻 松,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目标由清晰变为模糊①,思想包袱由重变轻,学习热情也随之降低,自制能力较强者能按照初中学习习惯继续用功,而自制能力较弱者即开始放松要求,惰性倍增。 (二)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初中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语文虽为基础课程,但知识要求难度降低,课程建设以服务专业为定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考核难度就势降低,考核评价方式也由一卷定终身改为多元评价方式。这些变化让刚入学的中职学生敏感地察觉到基础课程的弱势,加之家长的引导,就业为目的的导向,使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定位也随之降低,学习积极性减弱。 (三)语文课程开设在中职第一、第二学年,此阶段中职学生对文凭的定位仍处于迷茫状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绝大部分没有清晰的认识,语文等基础课程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与基本素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未来升学的指导作用,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并未完全意识到,大量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懈怠随意心理,对语文课程学习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在以上种种心态的影响下,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常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一、在授课前,绝大部分学生未预习课文;二、在授课前,一部分学生粗略看过课文;三、篇幅较长的课文,一部分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阅读;四、议论文等文体,一部分学生不感兴趣,故从内心不愿去阅读;五、学生只选择感兴趣的篇目阅读,其余篇目则为被动阅读。这就意味着:学生自学水平参差不齐,理解课文程度深浅不一,自己建构知识的能力强弱有别。语文教师若想在课堂中顺利开展教学,就需要在授课中用较多时间让学生当堂阅读课文,导致无法在正常学时内完成教学进度;抑或只能照顾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致使一少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阅读任务,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布置课堂教学任务,照顾到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前引导并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对中职学生的知识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预习任务案例设计 精心的课前预习设置,首先可以使学生在课前提前阅读课文,这是预习任务要达到的最低层次。其次,可以降低难度、弱化难点,以方便学生提前思考。再次,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②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得以在授课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要掉队,保证其继续听讲。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上课前心存疑问,有针对性地听课,引起共鸣,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试想,一个自学能力较差,连课文都未看过的学生,又怎么能回答出老师的一系列提问呢?课堂讨论又从何谈起呢?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只能是睡觉发呆,浑浑噩噩,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更失去学习的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以课文《项链》③为例。《项链》为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讲授重难点以理解情节特点和把握人物性格为主,共需四课时。根据笔者授课实例,四课时做如下安排。(见附表1) 附表1:《项链》教学重点安排 (一)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任务以阅读为主。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1]。阅读是赏析的基础。然而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弱,"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中职学生自读一篇1000-2000字的较浅显的文章,如果理解80%,多数人需要半个小时以上,少数在教师讲解后仍然不能完全理解。"[3]为了解决课上阅读费时费力的问题,课前阅读是必须安排的预习任务。但中职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如果只是口头布置作业,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笔者在教授本校2011级学生时曾经做过统计,在口头布置阅读作业时,每班约有15%-25%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④。因此,以记分作业的形式,要求用书写课文概述的方式,完成学生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去阅读课文,而且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为课堂上学生概述课文情节提供条件,为学生第二次精读课文做好准备。(二)第二课时课前预习任务以梳理情节为主。情节特点是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若想让学生理解并自主归纳出小说的情节特点,教师需要做大量的铺垫,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概述《项链》故事情节之后,可以引导其画出玛蒂尔德的人生命运曲线图,提出疑问:"玛蒂尔德一直生活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没有机遇,她的人生也许永远都是一条直线,现在她收到了一封请柬,她的人生轨迹应该如何变化呢?"有了第一次预习作业及第一课时的铺垫,学生对这些问题已有自己的认识,在心中设疑,会精读课文,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第二次预习作业。尽管答案五花八门,但通过阅读,锻炼了学生查找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画图,也给学生带来了思考的乐趣。在第二课时,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即可通过自己的观察由玛蒂尔德的人生命运曲线图归纳出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为其他情节特点的归纳奠定基础,巧妙地化解教学难点。 (三)第三课时课前预习任务以理解玛蒂尔德的性格为主。为便于第三课时开展人物性格教学,教师设计预习任务表格"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对比图"。学生在学习第一、二课时之后,通过预习任务完成了两次阅读,通过课堂学习完成了对课文情节特点的理解,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已经有了深刻印象,再看到作业时并不觉得困难,反而觉得简单,有信心去完成,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锻炼了其归纳概括、根据问题查找信息的能力,为课堂讨论"人物玛蒂尔德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提供了基础,有效降低了人物性格的讲解难度,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四)第四课时课前预习任务以总结归纳、答疑解惑为主。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教学质量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矫正四个变量的影响最大"[4]。学生在第三课时的"提示""参与"[2]之后,对课文的理解基本到位,教师以课后练习为预习作业,不仅对其起到了"强化"作用,还起到了测试作用,教师能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消化程度,为第四课时主题归纳答疑解惑、及时"反馈"提供基础。而教师在讲解课后练习答案时,学生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明确答案、"矫正"错误,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充分条件。 三、中职语文课程预习策略 《项链》这一案例至少运用了中职语文课程的四种预习任务方法:概述课文、情节曲线图、细节对比表格、课后练习题。除这四种预习任务,我们还可以布置更多元化的预习任务。下面针对四大文学体裁分别作说明。 (一)散文。针对写人记事类记叙文,可以围绕课文结构布置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提前完成预习问题,提前对课文进行梳理,如《我的母亲》《合欢树》。针对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可以布置学生抄写课文中的优美文句,通过填空或填写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景物特点,提前梳理课文,如《我的空中楼阁》《荷塘月色》。针对难度较大的议论文,可以布置学生找出每段中心句,概括段意,划分段落,如《拿来主义》《善良》。针对说明文,可以画结构图,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填空,提前梳理课文结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制作幻灯片,完成对课文的有效阅读,缩短授课时间,为课堂讲解任务提供条件,如《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小说。除对情节进行概述、画图表等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班会和晚自习时间提前播放相关影视片段,但绝不能削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征,一定要在播放影视片段前,安排课文和影视作品的比较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学资料片,并带着兴趣阅读课文原著,回答教师的提问,如《香雪》《荷花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可以根据小说内容,以小组形式提前排演课文片段,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直观理解,如《士兵突击》《一碗清汤荞麦面》,有些小说还可以根据小说内容特点进行预习任务安排,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下发贾府布局图,学生根据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路线,让学生遇到不易理解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划定特定段落,让学生对课文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三)戏剧。与小说预习方法相近,但为突出戏剧人物语言与舞台语言的独特性,可以在播放影片前布置学生对话剧影视片段和课文做比较阅读,找出两者不一致的地方共有多少处,影视片段改编是否合理、原因何在,为教师讲解课文、品味人物语言提供可能性,如《雷雨》。当然,提前排演课本剧也可以作为预习的一种方式,便于教师在课文讲解之中指出学生的问题,为戏剧课文讲解之后的二次表演提供先决条件,如《窦娥冤》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先根据故事进行表演,再铺陈课文内容细致讲解,学生根据讲解及自身理解,再次小组讨论,并对表演进行修改斟酌,反复体会人物情感。 (四)诗歌。诗歌体裁比较短小,便于课上阅读,但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并不高,可以根据诗歌流派,在授课之前提前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或手机查找所学诗歌的背景及作家生平,查找作者所在流派的其他代表性诗歌,提前进行品读,如朦胧派诗歌《致橡树》。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引入到学前、中小学教育中,尤其是WIFI的使用,及安卓系统等应用系统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平板电脑、手机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也为学生预习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将之引入到预习任务中,培养学生搜索查找信息等自学能力,如在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查找不同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各类诗歌,在学习诗歌时,将自己所找诗歌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力。 四、教师必须注意的三项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弱,在设置预习任务时,教师需特别注意以下三项原则。 (一)预习任务设置要明确化。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须明确化。首先做到任务明确化,布置题目清晰准确,易于查找、思考并独立完成;其次要做到学生对象明确化,在布置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有效设置分层任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 (二)预习任务设置要有原则性。预习任务应反映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结合,不流于形式,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在设置预习任务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预习任务应便于梳理课文,使学生可以带着任务提前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忌预习任务与课堂教学无关,对课堂教学无任何辅助与铺垫作用;第二,预习任务要设置便于学生课前思考、课上可进行深度讨论的题目,切忌将课上所讲问题全部提前布置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课上所讲内容因缺乏思考而失去兴趣;第三,根据课文内容,可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既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也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判断学生的独立原创性,以杜绝抄袭现象,切忌因调动基础较弱学生的积极性,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致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三)教师设置预习任务时应与课程评价相结合。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自觉,学习被动且态度懒散,影响了作业的完成度与原创度。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作业完成质量,可将每一次预习任务作为日常考核成绩记入总评成绩,一则用任务教学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预期任务,及时鼓励、奖励,以形成正面反馈;二则用分数约束学生的作业质量,避免互相抄袭,鱼目混珠。部分重点难点篇目,教师还可专门利用小部分课堂时间,当堂预习,增加学生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预习效果。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4]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预习环节的精心设计,有效解决中职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职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若想保证较理想的课堂教学质量,精心设置预习任务只是第一步,对课堂教学的科学分层、评价方式的多元有效等教学策略也要进行同步研究与探讨,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初中学习目标十分清晰,即中考,而且时间确定;然而中职学习目标如技能培训、就业,比较模糊,学生紧迫性就小。 ②这样说,并不是不考虑教育的个体差异,可以在完成基本阅读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因材施教。 ③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语文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文中举例多以基础模块的课文为主。 ④这项调查受每一级生源质量及各班学生差异的影响,15%-25%是一个平均范围,也有个别班级学习氛围浓厚,按教师要求阅读课文的学生会占到50%左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宁.浅析探究性学习理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1). [3]赵美蓉.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DB/OL].http://www.syddjy.cn/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3921,2006-09-22. [4]马永飞.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 (编辑:成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