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盘点语文课堂中的虚假教学

时间:2013-12-09 14:29 点击:
课堂教学的优劣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肇始于21世纪初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推至今日,已取得了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伴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入,当今语文课堂确实涌现出一些形式化、低效化、虚假化的现象,影响了此次教育改革的质量和进程。有鉴
  课堂教学的优劣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肇始于21世纪初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推至今日,已取得了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伴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入,当今语文课堂确实涌现出一些形式化、低效化、虚假化的现象,影响了此次教育改革的质量和进程。有鉴于此,本文将着力盘点一下当今中小学语文课堂中虚假教学的闹剧,探寻语文教学的回归之旅。
  虚假教学是指表面上师有所教、生有所获,事实上却偏离语文的教学本质,违背了汉语的教学规律,收效甚微的课堂教学活动。从外延来说,虚假教学包含主观故意和客观存在。主观故意指的是教师明知自己的教学行为违背教学规律,却出于利益考虑或迫于外部压力,知错犯错;客观存在指的是教师无意造假,只是由于辨识能力有限、认识偏差等采取了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
  一、虚假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精心安排的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教学活动必须承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
  请看一节教学李清照《声声慢》的公开课。介绍完作者,教师连续叫了三个学生朗读,但都不满意。于是教师自己开始范读,范读结束后,领着学生品词。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现代诗,半分钟后就要求做答。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该词。略作准备后,几个学生上台跳了一段街舞,接着有学生用《老男孩》的曲调演唱了这首词。
  据此,我们通过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活动来评判一下这节课是否为有效教学。首先,在学生朗读不尽如教师之意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任何点评,即指导学生朗读李清照词的基本策略;教师范读以后没有让学生复读就马马虎虎过去了,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的范读失去了示范的功能和目的。其次,把原词改编成现代诗,只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化,教师没有针对原作进行炼字、押韵、修辞等借助语言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教学,学生对原作语言美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且准备时间过短,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改编作品,此项活动形同虚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演绎脱离原作意境,呈现出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教师也并没有给予相应的点评和指导。最终,学生对这首词的意蕴和情感没有任何深刻体会,这堂课的教学价值也就没有实现。
  由此可知,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充实的活动内容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此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怎样彼此影响,前后两个活动之间怎样衔接,怎样评价和检验活动的效果等,也需要斟酌。
  二、虚假的多元解读
  在阅读活动中,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解读方法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的人(或同一人身处不同阶段时)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产生了多元化的解读。但是,"多元"不等同于"无限",过度自由的解读很容易走向误读。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名课。课堂上,师生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愚公不仅"实愚",而且是一个阴险、毒辣、自私、疯狂的老头。[1]这种解读看似不落俗套,但忽视了文本解读的规定性。首先,从文本解读的方法来看,阅读古典文本最起码的原则就是回归历史语境,否则就不能对文本内容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当学生利用遗传学、生态学等现代知识来批驳愚公移山时,教师不仅不加以纠正反而大加赞赏。这种只顾求新而不尊重原则的教学导向,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精神。其次,从寓言这种体裁的教学任务来看,学习寓言重在透过寓体把握寓意,不能苛求故事本身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郭老师把"移山"当作一个真实行为并以此来分析愚公的性格形象,属于教学内容定位的偏差。
  总之,在阅读活动中,"接受主体除了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之外,也必须接受文本的制约"[2],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体裁特点等因素,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眼光探究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三、虚假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为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情感氛围或事件语境。教学情境贵在自然、真实,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请看一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的公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畅谈个人梦想,导入课文学习。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简要回答后,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总结为四句口号,并带头呐喊两次,结果只有几个学生小声配合。下课前教师播放原演讲的录像片段,要求学生根据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修改个人梦想,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上述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入环节漫谈理想,虽然与教材文本内容相关,但偏离了"学习这篇演讲词中运用叙事细节传递情感的高超演讲技巧"这一教学重点,学生在整堂课中并没有学到演讲词与其他文体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课堂进行到一半时,教师领喊口号,极力要创设一个激情澎湃的氛围,但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因为这种情绪调动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本节课教师没有补充时代背景,也没有对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内容和演讲技巧展开教学,所以学生对教师总结的口号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没有呐喊的欲望。下课前,学生被录像中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激情和语言魅力所感染,本来是一个可以出彩的教学契机,教师却借机展开了"放下小我心忧天下"的思想教育,又一次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内含问题意识,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同时,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和交流者,当发现预设的教学情境无效时,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并调整教学行为。
  四、虚假的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现在有许多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实际上教师本身并没有把握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
  请看一节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教师首先请两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稍稍点评后即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中描写参观者的段落,组内朗读,并在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标注朗读优秀的学生的名字。明确任务后,学生立即前后桌为一组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过了三分钟,教师提醒学生每组可以标注多个名字,又过了一两分钟,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教师拍手示意终止合作。
  这就是目前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常态,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首先,合作任务不合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言含蓄深沉,更适合默读而不是朗读。因为默读可以细致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而朗读达不到这种效果。把这篇文章作为练习朗读技巧的材料是对文本的浪费,并且朗读完全可以是个人行为,没有必要小组合作。其次,小组划分不科学。本堂课并没有依据学情来划分小组,而是前后桌之间简单结合,各组情况参差不齐,组内不能优势互补,组间不能展开竞争,小组合作的意义大打折扣。此外,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课堂维持秩序,并有选择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讨论情况,提供必要帮助,而不能置身事外。
  总之,小组合作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教师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熟知合作学习的要素,按照科学分组、积极调控、及时评价的要求,在实践中找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门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担负着神圣的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课尤其应该以真为美,以实求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都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我们期待看到语文课堂上简约有效的教学活动,有理有据的多元解读,自然而然的教学情境,智慧碰撞的小组合作。返璞归真,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参考文献?
  [1]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
  [2]鲍宏道.文本多元解读及其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3]转引自张怡,邓凡丁.合作学习概念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8).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