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若干宏观思考

时间:2013-12-05 13:44 点击: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持续多年,虽然政府和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至今尚未根本解决。本文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使我们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一个更加理性、全面的认识,
  就业是国家民生之本,社会和谐之源。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其就业状况如何,关乎到我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历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充满期待。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且就业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有关媒体称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历年之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实际存在多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作者试从宏观层面谈谈自己的若干思考。
  1我国社会正处在城市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982年的21.1%到1999年的30.1%再到2013年的52.6%。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今后若干年,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将持续并加速进行下去。过去的十多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增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我国要从农村向城市转移1300万以上的人口。农村劳动力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城市(镇),再就业是维系他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给城市本来吃紧的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当然也就或多或少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带来影响和压力。
  2我国经济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资本替代了部分劳动,经济发展对就业的贡献率较低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还是以重化工业等投资品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大量的投资、工业设备及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们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经济发展对就业量增长的影响减弱。
  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即就业弹性系数是逐步下降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在9%左右,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就业增长率为3%左右,九十年代以后则在1%左右。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导致对就业的贡献大不一样。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带动就业大增长;九十年代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大增,投资率一直在20%以上,2006年甚至达到42.7%,大量先进技术引进和运用替代了部分劳动力,导致就业增长缓慢。有关统计表明1980年-2005年由于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减少了8244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体会到,现在一台机器能顶上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劳动,一台高性能计算机能顶过去许多倍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对就业的贡献率不大,因而也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3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在全社会每年补充新就业岗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岗位的结构性矛盾和就业的竞争压力日益突显
  自上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超常规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我国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上升,由1999年的90万,猛增到2008年的559万,再到2013年的699万,年平均增长15.08%,远远高于我国同期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据有关方面的统计,1990年-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750万,而这10年我国新补充就业岗位(包括退休等空出岗位)7590万,高校毕业生占新补充就业岗位的10%;2001年到2010年高校毕业生3400万,补充就业岗位12867万,占比30%,预测2010-2020年毕业生7000万以上,新增岗位14000万占比50%。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初级以上的白领岗位约占岗位总数的30%左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一般是在白领岗位上的竞争。由此可见,过去10年大学毕业生快速增长,白领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蓝领岗位很多大学生又不愿干。高校毕业生就业从总量到结构上都与全社会就业岗位的矛盾增大,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4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不够,致使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程度还不高,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不强,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现在还有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以内部资源为导向,而不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还是主要考虑学校有什么专业,有多少教师、有多少校舍等内部资源决定招生和培养。虽然一直也在强调要适应社会需要,要针对未来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开展招生和人才培养,但内部资源容量是硬指标,社会需要是软要求,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学校因学生就业率很低而办垮了的学校。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销路不好,这个企业一定会垮掉,但现在一所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很多学生就不了业,对学校的生存发展并非生死攸关。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喊了几十年,工作也抓了几十年,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脱离实际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有关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真心实意地、主动地针对就业市场需要培养人才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常常出现学校培养的人社会用人单位用不上,不好用;社会所需要的人,学校难提供或提供不了。造成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宏观上主要存在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决定了我们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前两个问题主要从总量上和外部影响毕业生就业难,后两个问题则主要是从结构上影响就业难。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国家已有不少举措。如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要突出研究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稳增长,调结构,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举措,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扩大就业,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赖投资和自然资源消耗,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这些都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