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能力 48%的受访者认为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能力也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本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精深、融会贯通的多学科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此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分析 1.培训与教学示范 86%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培训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示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开展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在模仿优秀示范课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提高自己研究性学习教学水平,进而胜任研究性学习教学工作。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各方面专家给教师作研究性学习教学方面的报告;邀请已经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教师名师介绍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体会;邀请研究性学习教学典范进行课堂示范;购买相关书籍,印发相关资料,组织教师阅读和讨论。浙江万里学院已经开展了一年半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示范活动,每学期开展十次教学示范。从调查结果来看,91%的教师都认为这样的教学示范对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有参考价值,促进了自己研究性学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2.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合作 7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合作性的特征,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内容涉及各种专业知识。对教师而言,个体化的教学难以胜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从个体化教学走向合作化教学。课程组教师之间需要经常探讨问题情景设计、课堂组织方式设计,各自的教学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自我反思与教学研究 6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自我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要研究课程学科体系、学生学习特点与能力、要考虑如何设计问题与研究项目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要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和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进程,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4.学术研究 52%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一个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时代发展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探索,形成与研究性学习相应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 5.社会化开放交流 41%的受访者希望通过构筑"社会型"开放教师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必然来自于社会实际。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符合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因此教师角色必然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生活实际中的各类素材来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意义。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专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1329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