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在一个风云变幻、纷繁复杂而又日趋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客观地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已经成为学校历史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事实上,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仍然与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整体的、全面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认识世界、社会和人类;要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学会用理解、尊重、平等的观念看待世界文明;要懂得合作和共赢,关注人类共有环境,热爱世界和平与发展。 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认识世界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程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文明、文化政治制度及生活方式。第二,要让学生以宽广的胸襟、世界的眼光,认识世界的一体化和多样化,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第三,要认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贡献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树立平等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第四,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对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世界冲突、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予以关注,形成懂得尊重、懂得共享、懂得合作、懂得担当的世界意识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历史学家赵亚夫先生指出,"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有关社会认识和历史认识观念的教育"。时代特点和历史教育的使命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1.让学生用全球的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教学中,让学生既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也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这样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增强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两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结构限制,以专题"古代的中国与世界--手工业和商业"形式让学生展开研究。学生借助于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也了解了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进而了解了世界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学生认识到,一方面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曾吸收借鉴许多国家的先进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又不同程度地、以持久的魅力影响了世界。 在近代史的学习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世界历史,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在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历史是中国的屈辱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还是资本主义血腥和肮脏的发家史。学习这部分内容,应该结合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让学生认清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冲突,明确资本主义是当时的进步潮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必然要被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通过这样古今中外的历史联系,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的规律。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经济曲折发展、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开放后的中国如何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并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去完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运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世界的能力。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视角和历史分析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例如,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仅仅从历史发展本身入手是不够的,还要结合中国内陆为主、幅员辽阔与古希腊海洋为主、岛屿林立的地理环境,结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的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古代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加强学生的世界意识,需要师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需要师生搜集、阅读和分析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发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解释历史与现实的问题;需要师生、生生共同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世界的现状和未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基本理念时提出:"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今天的高中学生生活在一个各国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世界里,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历史与时事热点的联系,加强世界意识教育,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可以体现历史教学的真正活力。从思想教育功能上看,历史教学只有结合时事热点,结合学生身边的现实,才能发挥其史鉴功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是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具体的史、事出发,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阐释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两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科书否认侵华事实等时事热点问题,分析这些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外原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争端""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本质,让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 4.运用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提高历史学科素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认识世界。在中学阶段,可以让学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从全球的视野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既要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其历史的发展形成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又能以宽容、开放的心态理解、尊重世界其他民族的文明与发展,有民族的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的观念,从而培养自己国际协作观和全球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