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由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带来的人们精神层面出现严重异化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两方面引起我们对教育反思:其一,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生命的本质?其二,我们的教育是否在有意无意中伤害、压制、阻碍了学生对生命的积极情感的培育?完整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 一、人的生命结构以及何谓"生命教育" (一)人的生命结构 人类似乎永远面临三个命题: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问题、人自身的肉体与心灵之间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由此看生命的存在,实际上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 1.自然生命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生命体。自然生命是人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这个自然的物质的存在虽然与动物所共有,但这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脱离了此,就没有人的存在。正如有学者所说的:"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1)人的自然生命中如果只是肉体的简单合成和自然冲动的本能释放,如果没有意识的萌生、精神的贯注,就不成其为人的生命。 2.精神生命 人是具有精神属性的生命体。人的精神本身虽然不是独立的实体存在,而是人的大脑的一种独特机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生命体的升华,充分表现出与肉体不同的内在要求和运动规律,但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支撑人的生命的灵魂,为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社会生命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人是社会的人,具有很强社会性,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的一个成员,人的生活就是群居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命力也必须在社会中才能丰富和发展。这是关于生命的重要事实。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人的相互依存性、社会交往性、道德性以及劳动中的合作性等。马克思说:"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 总之,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生命整体的三维,其中每一维都是全息的,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是人生命结构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的生命。 (二)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而作为道家思想中拥有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生命关怀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二、生命关怀:道家思想的核心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过生命问题,但最突出地弘扬古老文化中生命关怀的却是道家。道家生命关怀的精神,用一个字来概括可以归结为"道"。具体来说,"道"是道家生命关怀的核心,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生命的机制;"德"是生命的本质;作为特征的"自然"是生命的本性;"生死"的自然变化是生命的过程,也是内容;"重生贵生"是生命的价值,是一个准则;"自然无为"是生命存在的原则;而最后到达"身心超越"的境界则是道家生命关怀的最终目标。(5) 三、"道法自然":教育应复归人的自然生命 道家生命关怀思想的展开是以"道"为理论内核的。"道"的唯一的、至上的、先验的价值规定性,亦即它的本然存在方式,就是"自然"。庄子将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6)。因此,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同于或优越于其他自然物的话,则一定会被自然界看成是不祥之物。反过来就是说,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天地万物平等的位置上,才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才能防止人与自然的异化。"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人应该按着事物的本身规律办事,而不是按着人的意志去强加妄为;在人的生命属性之中,人首先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生命体;而教育是为人的。因此教育应该效法天道的自然法则,做到"教法自然"、"无为而教"。 四、无为而教:回归生命的教育实践 教育是育人的,而人是一个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道家的生命关怀思想告诉了我们,教育必须首先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后还必须引导人的社会生命与开启人的精神生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实践对我们生命的复归呢?"无为而教"也许是我们能从道家生命关怀思想中领略到的一丝启迪。所谓"无为而教",就是施教者不擅自妄为,采取不妄白干涉之道,应该按人性之本然,保证其受教者都能够依循其朴素自然、真率无伪之本性,自然而然地展现自我,自然而然地成就自我。 1."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2章)。"行不言之教"除可解读为"身教重于言教"外,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它表征的乃是"无为"之教、"自然"之教的深刻内涵;倡导的是"自觉、自悟、自化"的教育方法;崇尚的是"超然自由"的教育境界。(7)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发展态势,教育活动务必要遵循这些规律,因顺教育的发展态势,这叫"知常"。教育者没必要设计什么固定的教育模式,也无须探索什么抽象的教育法则,教育规律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推动。 2."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这是《老子》第十九章中的一段话。大意为:内心的朴素、无忧无虑、无私无畏才是老子所真正追求的绝对价值。(8)庄子也有过同样的思想。他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意思是说,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要做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以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来保持其智力所不能理解的,即不强求知识,一切应顺其自然。(9) 3."顺情而教" 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各有其性的。所以《淮南子》说,"率性而行谓之道"(《淮南子·齐俗),因此,教育活动不但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使受教者各自不同的个性得以自由张扬,各自独特的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总的来说,教育活动应尊重人的个性,因顺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切不可逆性丽为,否则受教育者就会在外在强制模式中扭曲甚至泯灭固有的天性,使人异化为"非生命"。(11) 四、道家生命关怀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第一,指导学生调适现代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教育中始终遵循人是自然的生命这一基础。理想的教育,应当是"法自然"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这种伟大的"类意识"情怀,教导学生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价值的冲突,建立社区总体营造的意识,珍惜生存环境,实践保护地球守则,以关怀社会、国家、宇宙的生命。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中,珍爱生命、关心健康、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第二,指导学生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保证"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生命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个体性,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生活,生命的过程、体验、价值、意义只能由每个生命独自生成。我们的教育最需要确立的思想便是对生命个体性的正确认识。 第三,指导学生在协调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自己关系的过程中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矛盾统一,即尊重"社会生命"的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教育,它必须从道家"道"的高度出发,教育人要有善心,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善人,还要教导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尤其明白群己关系及公共道德的重要,重视次级文化的存在,进而关怀弱势族群,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建立地球村的观念,以创造人际问和谐的互动,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