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2)

时间:2013-11-12 16:12 点击:
(二)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 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本土情怀,将校本课程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学校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学校处于周围的

  (二)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

  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本土情怀,将校本课程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学校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学校处于周围的社区环境中,不断地与周围的事物发生着各种信息、物质的交换,因此倡导本土情怀可以使学校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我国区域辽阔、地区之间社会风俗和文化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和特色的乡土特征就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名人故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等。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法脱离具体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影响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沟通。在学校文化建设时注重本土情怀,从周围社区环境中汲取文化建设的营养,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一方面可以是学校更好地融入社区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和继承。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闭门造车,漫无目的的凭空想象。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统揽世界上一流名校(包括基础教育学校)的成功经验中,无一例外的都有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正如萨乔万尼所说:"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所共同认同的意义,是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3]在实践中应对国外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进行批判式的借鉴和思考,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存在背景与发达国家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有效契合,形成既有根基(本土情怀和历史积淀)又有创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型文化建设思路。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做正确的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要'忙',也不要'茫',更不要'盲',应该从正确的目标开始。"[4]这种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既做正确的事,也是管理学中极力倡导的。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然需要借鉴这种思路。学校文化的共同愿景和思想来源于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主体的意志,必然也要反映学校主体的诉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对象。从学校特色文化的提炼、建构到学校文化的具体落实,都离不开学校主体的参与与配合。然而学校文化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正确的事":把学校文化建设当做一项应景之作,以任务形式授权给学校某个机构,该机构用在政绩思维的主导下用一些显性的物化手段来表达学校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经过集思广益的探讨和调研匆忙得出结论。一方面,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占据了上风的前提下没有了学校主体的参与和探讨,必然不会得到学校主体(学生和老师)的认同,缺乏认同感的学校文化也就失去了作用的对象,学校文化无法进入学生和教师的内心世界,无法改善他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样的文化建设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将学校文化建设理解片面化、窄化,以为只要是建设就必然出现一些实际的产出和效率,毋庸置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物化建设作为支撑,但最重要的是文化化人的力量。康德说:"人始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5]文化建设中更要认清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技术和物质只是辅助的手段,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进行五项修炼

  1990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即汇聚五项修炼或技能: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望;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在新经济时代更要"修炼"好文化内功。

  1.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

  自我超越是指在自我极限的基础上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学校作为社会最后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引导其成员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实现冯友兰先生笔下由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的转化。自我超越的精要在于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力,这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他们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成长中的学生,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引领可以塑造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存在与个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准则。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如何认知周围世界,而且影响人们如何采取行动。健全的心智模式则会帮助组织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不易察觉,但是极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着组织的内力。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校主体心智模式的建设和改善。通过集体研讨和外出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模式改善学校员工原先"被动的僵化的思维"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更加主动灵活和有效率,逐渐变成一种集体意识被学校成员所认可。最后心智模式改善的结果必然是使企业组织形成一个不断被检视、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集体的心智模式。[6]

  3.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SharedVision)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拥有的目标。共同愿景为组织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焦点。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组织只能被动地适应性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组织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且对组织愿景产生认同感时,成员之间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习成员之间适应性的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学习。建立学校的共同愿景其实是让学校组织产生一种凝聚和导向作用。

  4.团队学习(TeamLearning)

  学校团队成员的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彼得·圣吉认为,当一个团队能够整体搭配时,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调和个别力量,使力量的抵消或浪费减至最小。整个团队就像凝聚成的激光束,形成强大的合力。当然,强调团队的整体搭配,并不是指个人要为团队愿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将共同愿景变成个人愿景的延伸。[7]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由于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客观上要求全体成员具有一致性的诉求和愿景,这就需要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改善学校成员之间原有的、分散的、不一致的、相互冲突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合力。

  5.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

  系统思考可以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若干个部分: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学术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和融合多种文化是文化建设者和研究者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以整体的、动态的认识论去理解这个问题,坚持"合""分"结合的辩证观。既要"分",又要"合","分"使其成为不同的"自我",坚持"自我"以特色融入整体。"合"强调在方式上倡导宽容与平等、理解与对话、在内容上用本校的文化特色和精髓作为各种亚文化的共识。[8]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