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透彻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深度的文章。 一、"深刻"的含义 "深刻"就是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内在的原因与观点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篇议论文就是一个人思想认识的具体体现,因此"深刻"不仅是考作文,也是在考察考生的"为人品质",当然这也体现了高考的本质。 二、学生作文不深刻的原因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数是会写作文的,其中个别学生的作文内容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想不够深刻透彻。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的原因: 1重例证,轻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一味地堆砌材料,即重例证,而轻视分析或较少分析所选用的材料,不能够由此及彼、深入进行论述。例如,有考生在论证"人要有意气"这一观点时,全文就大段叙述"文天祥拒绝降元"、"闻一多面对敌人手枪,拍案而起"等事例,材料选取得好,但缺乏作者对事例的分析、评价,因此就显得对事例挖掘不深而立意肤浅。这是造成作文不够深刻的一大原因。 2.视野浅,思路窄 学生要使"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但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难以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缺乏阅读和写作训练,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内存少,写起来就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缺乏连贯性,更谈不上思想深刻了。 3.缺情感,淡感悟 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如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当今一些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备考模式下,思维不够活跃,因此情意水平较低。他们过多地关心分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很少投入关注的目光,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是漠不关心,因此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更不用谈感悟了。因此作学生写作文往往堆砌材料,缺乏写作者对人、对物对事的深刻感悟,干巴巴的,缺感情,淡感悟,也就谈不上深刻了。 三、能使学生作文深刻的策略 以上三种情况是造成学生作文不深刻不能得高分的重要原因。高考作文要想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观点深刻,我想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热点问题勤思考,多辩论 学生作文应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原因。例如,我国部分官员腐败的问题为什么总是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我们首先要找出反腐倡廉宣传不到位、官员自身认识不到位和政府管理不到位等几个原因,再分析清楚"官员腐败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分析原因,进而凸显事物的本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热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辩论,学生就会深入地去思考,做到观点深刻,论述有力。 2.积累素材,加强思想底蕴 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地储备生活素材,以加厚思想底蕴。如何积累素材呢?一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社会、身边琐事,留意生活,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应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二是要积累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同时还应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这些诗句可以增强作文的思想底蕴;还要多积累名言名句,摘抄精美的广告词、宣传语等。只有多积累素材,才会在考场上做到胸有成竹,才会在写作时做到观点深刻,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3.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即"以小见大"。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小事情来悟出大道理,或是写小人物来彰显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事物、小事件,应将目光投向底层,多关注弱势群体。如2011年湖北满分作文《旧书》中,作者就是通过写一个乞丐在天桥上旁若无人地读着一本旧书,来彰显知识的力量,并对弱势群体的精神追求进行探讨,显得文章切口小,立意深,从而获得了评分老师的青睐。
同时,写作时,应指导学生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意义。如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例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形成文字,就是说理,只要例子的背后有说理,文章自然会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