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具备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意识,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观念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雷锋精神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党的先进本色,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并存和相互消长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一个显著的文化特点,多元思潮的传播导致人们价值选择的困惑,对雷锋精神的传播造成了很大障碍,如何重建雷锋精神成为摆在高校理论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社会背景下重建雷锋精神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1.多元思潮冲击 新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西方国家借助扩大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强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导致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发生了一定动摇。这些多样的思想观念当然需要予以具体的分析,但是其中相当部分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产生程度不同的冲击。 2.对象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思想普遍解放,社会结构逐渐发育完善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走向多元。同时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当代大学生不再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主张独立思考。在教育对象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大考验着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3.信息共享危机 大众媒体的信息共享功能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相当大的抵消作用,网络的迅速发展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的超国界性,极力输出西方价值观念。网络不断产生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拥有海量信息源的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4.情感教育缺位 情感丰富、积极向上、思维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情感教育就是要用真情打动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引导大学生产生对理论学习内容的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加强情感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理论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加强理论教育、提高理论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 二、当代高校视野下重建雷锋精神的对策研究 1.观念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