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历来有"学习之母、教育之本"之誉。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任务中的首要和关键,是综合反映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检测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与习作教学并列成为语文课程中的两大重头戏,而且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因果关系。对此,有人把阅读比喻成语文活动的"原料进口"环节,在经过大脑的"存储和加工"流程之后,最后进入语文习作的"产品输出"程序。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限制,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以教代学"的"专制化"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素养依然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并不断探讨的发展性课题。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是在比较阅读中有效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比较阅读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主体与情感、形式与内涵、人物与形象、时代与背景等一个或多个层面,对作品、人物和作家进行求同求异,从中帮助他们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把握、接受和欣赏。例如,《我与地坛》(当代作家史铁生)和《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这两篇散文,都是以张显生命旋律为主题的。前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体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死观;而后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在基督文化(忍受人间苦难、寻求灵魂安宁)影响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映衬,寄托了对人格美的赞赏之意。通过比较阅读,既可让学生在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中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还能使他们从中了解东西方生命文化之间的异同。此外,还可通过"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筛选、归类总结"中训练思维迁移能力。 二是在扩大阅读中有效丰富学生的思维结构。我们从教学现实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不仅对阅读学习缺乏个性化的认识,而且在习作时也常显力不从心之感或者言之无物。究其根本原因,这实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说,知识是思维内容的重要来源,博览群书不仅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还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结构的丰富和更新,使得思维方式更趋成熟化和合理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推动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途径(报刊、网络、影视等)进行博闻强记,进一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扩大阅读量,以不断丰富其视听,最大限度地扩大"进口"渠道。还要引导和教会学生能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以不断拓展阅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厚积薄发中有效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情趣和志趣。还可以在各类课外实践活动(阅读兴趣小组、演讲辩讨等)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合一,从而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思维结构。 三是在自主阅读中有效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高中语文阅读活动中,我们非但不可"选择、拒绝、淘汰"学生,也不能"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而应是"带着学生走向作品",引导他们运用独特的眼光去研读课文,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解析作品,从而在促进个性化张扬的前提下有效推动学生的整体性进步。 四是要在填空补白中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由于种种因素会有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经过认真的阅读和解析,我们发现一些事情的过程或结局存在"未定点"或者"留白"。如此"悬而未决"的现象就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空间,也为有效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开辟了巨大的潜力市场。对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施教者和推动者,我们要本着"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根本"的原则,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之处",并善于"开疆辟土",引导学生根据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过去情势、当前态势和发展趋势,在阅读思考、独自解析和探究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填充其漏、弥补其缺、完善其美",从而让学生在追求完美中进一步阐发作者本意和文本深意。如此而为,既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的知识,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并把它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把金钥匙,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贡献出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