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17-02 错位是指角色和功能的颠倒。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是指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以学校教育的理论为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语言、思维等都成了学校教育的翻版,家长奉学校之命办事,家庭教育的独立性丧失,家庭成为第二学校。学校的教育功能被人为的放大,无视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在有意无意中学校教育的功能挤占了家庭教育发挥其独特功能的时空,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错位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的"越位" 狭义的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长久以来,社会普遍把学校教育当作了教育的全部。尤其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专业化使学校成为培养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方式。 学校教育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人的系统,而且利于控制和实施。首先,专职人员--教师,是受到一定水平的教育且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能够利用教育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施加影响。其次,学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的培养。最后,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完整的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学校教育系统的影响。正是基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方式。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的功能被人为地放大,学校教育的责任也被人为地强加。培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都放在了学校教育的肩膀上,学校教育也无奈地承受着这种除了自身所应承担之责任的责任。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下,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未成年的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的有助于他们社会化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影响活动。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它包含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如父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如蕴涵于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的影响中。 现实中,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强烈的亲子关系,父母或者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因为特殊的情感关系而缺乏科学的理性。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他不是一个像学校教师一样的固定的专业教育者,可以持续地对孩子施加固定的影响,它是由多人参与的对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和长辈间的教育观念因为所受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差异而不能协调统一,也会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形成一个合力,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这一目标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也要使孩子实现全面发展,但是家庭毕竟不像学校那样具备系统的传授文化知识的条件,家庭更多的是隐性的影响更多,而且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像学校教育在知识学习中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综合来看,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复杂的特性。因为它的复杂性,现代家庭社会功利性的教育意识,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使很多的家庭忽视了或者直接放弃了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家庭教育的努力,直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二、正确认识家校作用,发挥家校的优势功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越位"和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的。那么,相应地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明确的教育目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完备的教育资料、较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专门的教育者--教师,无疑都是学校教育的优势。而学校教育的局限也是存在的:班级授课制中的大班教学,缺乏个别指导;学校生活脱离社会,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因材施教等。诸如此类的局限在现实的课堂中仍然存在。但是,沦为学校教育附庸的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1.家庭教育具有天然性。家庭是天然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天然的教育者。亲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既相互归属又相互依恋。2.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家庭生活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也是终生的教育者。3.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父母针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进行有效的指导,有利于父母进行个别培养,因材施教。4.家庭教育具有弥散性。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通过与子女共同参加活动,由父母言传身教来实现的。而孩子的人格和道德的形成也是受到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因而,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它的特殊优势。 三、家庭教育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改变家长制的作风,重视体现儿童的主体观 传统家庭教育的主体观体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仅仅看到父母单方面的教育作用,不适当地高估了自己的地位而忽视了子女能动性的反应,忽视了交互作用、相互建构的意义。家长们大多认为儿童的成长是"捏造"、"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至上、家长至上的思想夸大了显性家庭教育的力量,忽视了隐性家庭教育的潜在作用。要重视儿童自身自主性的成长,发挥儿童主体的能动性。 (二)改变学习至上的学习观,树立合理的价值观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所持有的价值观,是唯学习为重。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的前提下,在以升学为重要任务的指引下,家长更偏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家庭应有的功能,反而成为学校的附庸。传统的家庭教育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注重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义君子,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就认为道德教育高于知识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首先是着眼成人,然后才是成才。现代家庭教育功利化、学习至上的价值观使孩子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在道德与人格方面的培养缺失,是应该重视的地方。 在当今社会,重视研究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吴奇程,袁园.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尹康平,邢妍.浅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J].保山师专报,1997.8. [5]拉巴仓拉.教育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作用[J].西藏科技,2011.8. [6]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6). |